省专家协会召开解决“三农”问题
学术交流会
1月11日下午,省专家协会在昆明威龙饭店召开解决“三农”问题学术交流会,省、市农业部门、部份科研院所及有关单位的60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省科协对这次学术交流会高度重视,学会部副部长赵晓云同志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省专家协会会长郭金弟同志主持。云南烟草研究院研究员雷永和、中国科技开发院云南分院研究员黄仁跃、省农业厅研究员周开联、昆明市农业局研究员惠肇祥、省专家协会副会长马正祥五位同志在会上发了言。
黄仁跃研究员以“云南‘三农’问题”为题,在发言中客观地、深入地分析了我省“三农”问题的现状,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建议。他说:去年,中央对“三农”问题更加重视,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极为重要的政策措施,可以用“六个首次”来概括:首次对种粮农民实行普遍的直接补贴;首次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逐步取消农业税的目标;首次在全国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首次制定并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规划;首次明确将部份土地出让金用于土地开发;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清欠农民工工资和征地的补偿款。这些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在破解“三农”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我省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但是,“三农”问题仍然突出,我省农村贫穷落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黄仁跃研究员指出,我省面临着6个方面的挑战:一是粮食增长能力不强,人均只有350公斤原粮;二是种粮不赚钱或赚得太少,农民从种粮中得到的实惠太少;三是城乡差别大,统计数字是3:1,实际是5:1;四是农业收入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五是城乡分割体制没有根本消除;六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任务很艰巨。针对这些问题,黄仁跃研究员提出,要切实抓好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农业推广培训三支队伍的建设,全省“三支”队伍6—7万人,抓好这“三支”队伍,对解决“三农”问题十分有利;要继续抓好扶贫和计划生育,全省约1000万贫困人口,重点是抓好20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脱贫,认真解决好40万住杈杈房的问题,转移50万没有生存条件的困难群众。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了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
省烟草研究院雷永和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云南烟草农业科技展望”。他着重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云南烟草农业的发展历程、地位和作用;二、今后云南烟草的发展趋势和对策。他在回顾了我省烟草农业和烟草工业五个历史发展时期的概况后说:1998年以来执行国家“双控”政策后,我省“两烟”在2002年前的4年内,每年税利减少20亿元。可喜的是,在产量减少、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云南“两烟”靠质量、闯市场取得了新的辉煌。2003年,全省“两烟”税利达到390亿元,2004年突破400亿元,超过了历年水平,再创历史新高。2004年,全省收购烟叶1374.48万担,收购金额达72.34亿元,实现农特税及附加税15.91亿元,全省农民从烤烟中获得的人均收入达191.5元,比上年增加45.3元,增长29.6%。实践证明,发展“两烟”,对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推动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是很显著的。
雷研究员指出:依靠科技进步抓好“两烟”,是发挥我省资源优势的重要举措。去年以来,中央和各省对“三农”问题特别重视,在烟草上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服务“三农”的水平,我认为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工业与农业密切协作,整体联动,同兴同荣,烟草工业必须加大反辅农业的力度;二是切实办好卷烟生产第一车间,这是玉溪卷烟厂和上海卷烟厂的共同经验,把烤烟生产作为第一车间来抓,搞好优质烤烟基地建设工程,既起到了兴农的作用,又提升了卷烟的质量,达到“双赢”的目的;三是正确处理好烟草工业与烟草农业之间的关系,尽可能让烟农增加收入。
马正祥副会长以“解决‘三农’问题与发展乡镇企业”为题,着重讲了三个问题:一、乡镇企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二、“三农”和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主要原因;三、对策建议。在谈到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时,马正祥同志说:由于乡镇企业的原始资本来自农业,投资主体是农民,员工也是农民,“三农”与乡镇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乡镇企业。 从1978年至2002年的24年间,乡镇企业为“三农”提供的资金总额,全国为12.47万亿元,云南为1952亿元,乡镇企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承担的支农义务所作的巨大贡献,是任何别的经济、社会实体所不可能达到的。农民纯收入的30%以上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是农业产业化的带动力量,是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动机,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因此,乡镇企业过去、现在和将来已经并将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特殊作用。在谈到“三农”和乡镇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及主要原因时,马正祥说:从1984年至2003年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370.3元,农民年均增加纯收入73元,年均增加额仅为城镇居民的19.7%;2002年,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低867元,仅为全国平均数的65%;我省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是乡镇企业发展滞后。2002年,全国人口平均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0094.6元,我省只有5205.4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全国农村人口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为1079元,云南仅为421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9%;云南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是认识上的误区制约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在谈到对策建议时,马正祥同志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农民增收发展乡镇企业”的八条建议,即深化对乡镇企业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宽松乡镇企业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贫困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乡镇企业的服务体系;切实加强主管部门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对乡镇企业干部、管理人员和职工的培养教育,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
惠肇祥研究员在会上作了“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与对策”为题的发言。他的发言分三个部份:一是用数据说话,提出了我省蔬菜、水果、畜禽产品、稻谷和茶叶等农产品中农残超标、污染严重的现实状况;二是分析了我省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原因是“污染源头把关不严、产品认证进展缓慢、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农产品质检体系不健全、执法和立法工作有待加强”等5个方面;三是提出了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8条对策建议,即: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要负总责;突出重点,整治“问题蔬菜”和“问题畜禽产品”;加快认证步伐,提高认证产品的社会公信度;制定规划,组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统一规划,合理分工,建立健全监督网络;加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引进筛选;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严格执法,完善并制定相关法规。
周开联研究员作了“为新时期的农业发展添砖加瓦”为题的发言。他说:2004年是农业农村工作非同寻常的一年,我国在破解“三农”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农业、农村发展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我省也同全国一样,农业发展亮点频出,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530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300亿斤,预计全省农产品出口将超过4亿美元,农民收入预计达到1877元,比上年增6%以上。
周研究员指出: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更加重视“三农”问题,使“三农”问题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也是我们农业工作者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献计献策的机遇。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努力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多作贡献。他还通报了农业一组2005年重点组织四项科技活动的计划。
五位专家发言后,郭金弟会长作了总结发言。她说:今天的学术交流会开得很好,五位专家的发言,虽然题目不同,但都围绕解决“三农”问题这个主题,从不同侧面,为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有学术价值、有前瞻性、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在座的各位专家都很清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又是维护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维护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就我省的现状而言,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弱势群体在农村、在边疆、在山区,我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0%左右,农村贫穷落后的问题仍然存在。如果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不认真解决“三农”问题,要实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都是不可能的。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只有农民增收,农民手中有了钱,农村和农业问题就好解决。五位专家在发言中用大量事实说明我省“三农”问题的现状,言之有据,论之有理,很有说服力。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既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问题,也是老百姓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政府有责,社会有责。作为科技人才聚集的专家协会,应当尽力为解决“三农”问题多做工作,多作贡献。因此,在新的一年里,专家协会将继续把围绕“三农”问题开展活动作为工作重点,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及时向省委和政府反映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主动地建言献策,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