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区太和街道党工委先进性教育活动侧记
太和街道,是官渡区唯一和其他三个区都接壤的街道,是云南省最大的“旱码头”,是昆明市最繁华的“南大门”,是官渡区最前沿的“北窗口”,也是各级领导检查指导的重点区域。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太和街道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任务非常繁重、工作量十分巨大,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相比的。
太和街道党工委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始终把“促进各项工作”作为衡量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尺。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先进性教育活动重要标准,把“两不误、两促进”作为工作的落脚点,以开展先进性教育促进各项工作,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
先进性教育活动之初,适逢“GMS”会议结束,太和街道办事处在迎接“GMS”会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明显成效之后,出现了严重反弹,街道不再干净了,占道经营多了,小广告卷土重来。面对这些问题,太和街道党政领导一致认为,作为纯城区街道办事处开展好先进性教育,就是要从群众最关心的城市管理工作入手,充分总结多年来开展城管工作的经验,建立一套长期有效,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管理体制。使太和街道城市管理工作,不因为搞某个活动而突击搞城管,实现和达到“永新、永亮”的城市管理奋斗目标。
按照党工委的要求,城管理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摸底数、查情况、总结经验、提思路、提想法。多次召开街道征求公共单位,辖区居民的意见,在全办事处人员努力下,出台了一套可操作性强,长期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措施,正投入试行。
总的来说,这个机制可以用“一二三四五六”来概括:
一个目标——“全社会管理、全行业覆盖、全过程监督”的工作目标。办事处作为区政府派出机构,按照属地管辖原则,行使区政府赋予的行政管辖权,对发展区域经济、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各项事业等各项工作负有直接责任,城市综合管长效机制的目标,就是要全面、务实地履行办事处的职能职责,充分体现政府派出机构“行政许可、行政作为”的根本特征。
两个结合——就是社区居委会和办事处专门机构相结合、日常有效管理和重点整治相结合。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的实质,就是要把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动社区、公共单位和群众广泛参与。其关键是放权,凡是能够下放的管理权限,都下放到社区,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社区居委会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依法选举的群众自治机构,是最基层的“准政府”组织。在“准数字网格化责任区管理机制”当中,以社区居委会作为基本单元划分责任区,办事处按照“属地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专块统”的原则,指导监督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社区居委会主要起到“软件”作用,大量收集、上报信息,做好日常基础工作和服务工作,积极主动地和辖区内的公共单位进行工作对接。办事处各职能科室认真履行“硬件”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执法管理力度,针对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开展集中整治工作。
三个联动——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公共单位三级联动。办事处进一步细化原来施行的“片、路、段”长责任制,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划分出八个责任区,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实行“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模式。党工委主要是进行宏观决策,各项管理工作由办事处全面负责,社区居委会具体落实,并协调公共单位积极配合、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具体来说,就是由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担任“片长”,负责所有责任区的全面责任,同时还联系一个责任区;其他党政副职分别承担一个责任区的联系工作,担任各自责任区的“路长”。办事处各科室负责人也要分别联系一个责任区,担任各自责任区的“段长”,和责任区社区书记、居委会主任共同对责任区内的工作负有直接责任。办事处通过与社区居委会和公共单位签订《社区居委会城市管理综合目标考核奖惩责任书》、《辖区公共单位城市管理目标责任书》,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纽带作用,畅通了沟通渠道,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
四个统一——就是经济管理、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事业四项工作统一管理。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并不是单一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管理,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办事处建立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就是在责任区内把经济管理、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事业四项工作统一管理,形成“整体效果大于单个之和简单相加”的效应,畅通了各块工作的之间沟通渠道,实现数字化信息共享,便于两级政府和办事处党政主要领导全面掌握情况动态,进一步加强监督指导;同时,也便于副职在做好自己责任范围内工作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其他工作的开展情况,达到互相补台,互相学习的目的。
五个落实——制度落实、机构落实、资金落实、人员落实、设施落实。为了保证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的顺利实施,办事处统一制作了辖区责任区划分图,标注了重点工程项目、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垃圾中转站、 垃圾收集房、果皮箱、绿化带、危房、水淹点、环卫人员等基本参数,并按照准数字化管理的要求实行编码造册。在利益机制上,坚持责权利相统一,谁主管谁负责,费随事转、人随事转、物随事转,按照设施多少、人员数量、工作强度大小落实相应的工作资金,以充分调动社区的积极性。在监督机制上,制定相应的奖惩责任制度和工作制度,制度上墙,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由办事处根据需要,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实地检查,开展监督考核。按照“片、路、段”长责任制,规范了责任区内的工作机构,理顺隶属关系,保证政令畅通。在责任区范围内的一切工作,党政主要领导是“片长”,负总责;副职领导是“路长”,协同负责;办事处中层干部是“段长”和责任区社区书记、居委会主任负直接责任,形成“事事有人管, 件件有落实 ”的工作体系。
六个特点——符合官渡区体制、准数字化管理、城市特点鲜明、可操作性强、不增加额外投入、效果明显易于推广。办事处所建立的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符合官渡区“走出城郊型,融入都市圈,建设中心区”的总体思路。由于依托城市社区居委会的基础优势开展各项工作,体现出较为鲜明的城市特点。采用人工模式的数字化管理,只要制度上加强管理,工作方式上加强管理,并不需要增加财政上的额外投入,也不增加额外的工作程序和工作量,不会影响办事处各科室的正常工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程序上简便易懂,容易推广。
根据以上工作目标,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重心下移,上级监督”的城市管理新体制,充分调动基层社区的积极性,把社区居委会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以社区为支撑来组织城市管理,构建城市管理的梯次和网络,形成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框架,为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功能、发展城市经济创造条件。
按照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总体要求,办事处遵循“属地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专块统”的原则,进一步细化原有的“片、路、段长”责任制,坚持以社区居委会为基本单元,划分为八个城市管理责任区,采取定人、定岗、定责任、定任务、定经费的“六定”方法,实行“一竿子插到底”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将太和八个社区划分为八个片区,分别由办事处领导、中层干部、社区书记、主任担任片、路、段长,摸清每个片区行道树、果皮箱、绿化设施等市政设施,摸清清扫保洁人员、主干道、次干道、小次干道等环境卫生工作底数,摸清餐馆、污水点、噪声污染等环保、滇保工作情况,形成网格化、准数字化管理模式。将每个片区按照环境卫生、绿化工作、市政管理、城市管理和环保、滇保五大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每名片、路、段长都采用“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方法,管到每个清扫人员,每个窨井盖、每个烟头、纸屑。同时,向社会公布每个片区及办事处的城市管理工作投诉承诺电话,建立城市管理工作若干支应急小分队,及时处理、解决出现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标,太和街道还制定了相应的奖惩考核措施,细化到每颗行道树如何管理,窨井盖丢失该怎么办等等。以定期不定期检查为主要依据,以媒体曝光、领导批评为主要评分标准,以工作难易程度区分每个片区的扣分难度系数,做到事事有人管,问题件件有落实,达到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目的。
太和街道创新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把城市管理工作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长期整改的目标和任务,将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使太和街道的城市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使太和街道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