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区在关爱党员工作中,创建实施了以“安家、导航、心桥、阳光、康乐”为主要内容的“五项工程”,积极探索多角度、全方位关爱党员的新机制,促进关爱党员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安家工程”让党员安心。针对基层农村和社区流动党员不断增多、流动性较强的实际,全区各镇(街道)、村(居)委会现已建立各类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84个,有效强化了对辖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特别是螺蛳湾市场党支部通过建立流动党员之家,主动为流动党员经营户提供各类服务,教育党员遵纪守法、诚信经营,让经营户党员真正在昆明安心、安家;金碧街道党工委建立了自主择业转业军人党员党总支,细化党员信息库内容,掌握转业军人党员的生活状况和主要困难,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导航工程”让党员有心。全区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建立有效机制,分类指导基层党员明确在新形势下的努力方向,逐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区委组织部以“党员素质教育工程”为载体,分层次、分对象、分行业举办基层党员培训班,让党员学得一技之长,不断提高发展能力;福海街道党工委结合转型社区失地居民增多的实际,大力开展“全民素质教育”工程,集中组织辖区党员、居民轮流到办事处党校参加学习,让由农民转型而来的社区党员群众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
“心桥工程”让党员交心。为在全区继续深化“党员政治生日”谈话和“民情日记”制度,各级党组织积极建立健全与党员的沟通联系机制和双向信息反馈机制,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截止2006年5月底,全区共开展“党员政治生日”谈话20514人次。区委组织部坚持实施“组织部长约谈制度”,让基层党员时时处处可以同党组织交心,提出各项工作意见、建议,随时倾诉心中的愿望和要求;各基层单位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建立了实效性、针对性较强的党员沟通联系的长效机制。
“阳光工程”让党员放心。从2006年1月起,区委建立了西山区党员关爱资金,对1955年以前入党、无固定收入的198名农村(社区)党员实行每月30元的补助,目前已发放补助金35640元。同时,制定了《西山区党员关爱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全区和各基层党组织关爱党员资金的管理使用机制,实行“阳光操作”,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关爱党员资金每一分钱的使用都能程序化、公开化、规范化,让党员更加放心、更加信任。
“康乐工程”让党员开心。区委采取多方筹集、以奖代补的措施,投入资金330万元,建成了88个集“党员之家”、“职工之家”、“青少年之家”、“民兵之家”、“文化者之家”为一体的规范化的村(居)委会多功能活动室,并做到管理制度到位,专人服务到位,为丰富基层党员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搞好党员教育学习搭建了很好的平台。目前,全区村(居)委会全部具有了专门的党员教育学习和公共文娱活动场所,下一步,全区各级基层党组织将继续集中力量,把活动阵地建设延伸到村(居)民小组。
(西山区委组织部、组组织员办公室供稿)
2006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