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塑造战略
毋庸置疑,一个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如何,这是国家形象的客观基础。但同样毋庸置疑的是,有时候,外部对国家形象的印象并一定与这一客观基础完全符合。中国的经历便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就必须在全世界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他说,良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增强人民的信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价值基础,有利于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等。
李忠杰认为,根据以往情况,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中国在外部世界的形象推介和形象宣传工作是比较薄弱的。他提出,中国的国家形象战略,应成为中国的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的部分。新世纪中国国际战略的中心目标应该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中国的安全和国家利益,推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
李忠杰说,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需要更深入、更细致、更易操作性的策略和方法。要针对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文化、民族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无论制定国内还是国际政策,都要考虑国际影响和外部世界所能理解的程度,给世界一个爱好和平与自由、讲信义、负责任、民主人道、仁爱宽厚的形象。”
李忠杰认为,在中国的对外交往中,需要更有效、更全面、更系统地借助文化这一载体,实际上,中国五千年的悠久灿烂文化,就是我们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塑造我们国家形象的重要工具,这需要在今后的对外交往中,官方和民间,都需要加以有效利用。这也需要开展“文化外交”、“民间外交”、“庆典外交”等多种形式,开拓塑造中国形象的多样平台和渠道。
李忠杰还提出,要将国家形象战略与全球文明战略结合起来。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要促进各国文明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在努力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的同时,我们需要及时和响亮地提出一个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的问题。
“群众路线”在“村民自治”中的创造性转换
景跃进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撰文指出,作为中共优良政治传统的群众路线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与时俱进”,经历了一个创造性的转换。村民自治将“选举”变量纳入了群众路线,从而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提供了某种制度化的程序保障,并由此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前后相衔接的完整过程。这就是:领导干部从群众中来(由群众选举产生)———到群众中去(关心群众、调查研究、倾听群众的呼声)———在此基础上从事决策(将群众的意见或利益考虑进来,并加以升华)———再到群众中去(依法行政,在实践过程中,接受群众的检验,并根据这种检验结果来修正政策……)。如果考虑时间的因素,那么这一过程还包括了定期的群众投票的检验。通过“预期反馈”的原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首尾相接,螺旋式循环,不断调整的动态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政治精英的能动性与群众的基本权利、领导人的政治合法性与政治责任、利益的代表与政策制定、干部的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均得到了较好的平衡。
群众路线的这一创造性转换不但为执政者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提供了制度化的机制,而且大大提高了两者之间良性互动的概率。对于一个正在经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政党来说,群众路线这一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具有深刻的意义。
社会不公正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吴忠民在
农业应走“现代集约持续”之路
卢良恕在“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暨2006年食物安全展望高层研讨会”上呼吁:我国农业应该走“现代集约持续”的发展道路,并就此提出了5点建议:1.打破原有的二三产业主要在城市或市郊,第一产业完全在农村的传统布局,挖掘和整合城乡资源,实现城市中有农业(主要是都市农业),农村中有工业(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业),并大力发展以城市为主、城乡互动的第三产业。2.东中西之间,南北之间,不同区域的资源和市场的互补替代,特别是通过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来实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的互补和整合。3.依托经济全球化机制、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我国资源短缺、人多地少的矛盾。应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与南美洲国家的农业开发合作。4.运用生态学规律,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行政、法律、财政、金融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推动“外部效应”好的农业产业加快发展。5.树立种植业“三元结构”的观念,扩大农业资源的产出效益。农业结构必须由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进行调整,把饲料发展成为独立的大产业。同时,也应关注生物质能源、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沼气、水能、风能)等的开发利用,缓解非再生能源的不足,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
人事档案出路何在?
在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的大方向上,专家建议分类改革,回到档案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具的原本意义上来。
李建钟强调:改革人事档案制度首要的任务就是明确公共部门与非公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区别,并建立相互分离的管理制度。一是明确公共部门人事档案的公共性质,组建分部门、分层次的“国家人事档案管理中心”,由国家财政支持,不收管理费用;二是非公单位的人事档案以单位为中心建立,主要用于企业日常管理,须经个人授权方可公开。
也有专家提出,国家应重点建立和管好干部档案、公务员档案。其他各种组织根据自己情况决定是否为其成员建立人事档案。履历表、登记表、鉴定表、志愿书等人事文件与普通档案一同管理即可。
在档案的提供利用方面,李建钟认为应做到向本人开放。现实中不便个人看到的“组织意见”可以不放入人事档案中。
在档案内容方面,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
园林绿地生态系统是现代大都市的生命
铁铮在《科学新闻》2005年第20期撰文介绍,在园林生态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论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