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人才返回首页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公告: .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四)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三)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二)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 昆明市公安机关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综合成绩表(2025年5月13日)
信息化建设
[电教之窗]大山深处不老松
发布时间:2006-09-27 11:08来源:

 

□中共昆明市委电教中心

眼前这一片苍翠的青山,绿树掩映中的小村,层峦叠嶂的青纱帐,你能想象得到,在三十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山火后的焦枯吗?看到这怡人的风景,你能想到,这个小村曾是一座麻风病院吗?然而,这一切确实都是真的,造就眼前这一切的,就是这位老人,他的名字叫王安孔,今年72岁。当年,就是他和同事们用双手,在这片荒山上开辟了一个新世界。

1971年,宜良县决定在竹山乡大山深处一个名叫老陷塘的山坡建一座远离人烟的麻风病院,用来收容宜良县南片区的40多名麻风病患者。筹备之初,县领导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起初安排的人不愿意来当管理人员,原因当然是当时让人们闻风色变的麻风病。

(王安孔同期声:在我们前一批人员就说:“敲死我拿瓦碴杀,(让)我来干麻风工作,不干!我回家,处分我回家都可以”。)

为了解决人选问题,县上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抽调一批政治素质高,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干部和医护人员来,成立宜良县皮防所,构建竹山老陷塘麻风病院。王安孔作为1955年的老党员,当时就被抽调,并任命为副所长。

(王安孔同期声:后来我想想,我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还是只有服从上级分配。)

当时,老王的亲属一听说他是在麻风病院工作,立即就不干了……

(老伴同期声:我说是,干这工作,你回来一次,连人家村子里的人都会嫌弃。)

(王安孔同期声:我来搞麻风工作,老伴和孩子对我意见比较大。)

(老伴同期声:他很久不回家去,回去了,想那个娃娃拉过来,爷俩个,他要把娃娃拉来他面前,娃娃么要往后躲,不要他抱。)

(王安孔同期声:(和家属)做工作,我说,不必害怕,我说,你们害怕过分了,我说这个事情,假若你们得了麻风病,谁又来医治你呢?

群众的不了解对王安孔来说不算什么,让他感到气愤的是,每次他到城里开会时,有人躲着他,不敢和他握手,这是让他最委屈的……

(王安孔同期声:你说说,谁不是娘生父母养的,你们怕麻风,难道我是蛋孵的!!”说不怕是假话,晚上做噩梦,会梦见我的脚杆稀稀的,水水的。等到醒了以后,摸摸脚杆,什么事都没有。)

王安孔小时候没有上过学,只是在干部短训班培训过几个月,麻风病管理的医学知识,对他来说就像一座山一样,但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没有气馁,而是不懂就问,虚心求教,刻苦学习,从一个没有医学知识的半文盲,学成了医治麻风病的半个土专家。   随着对麻风病不断深入的了解,王安孔再也不会做噩梦了,跟病人的接触也越来越多了。

(麻风病康复患者同期声:王所长,是老共产党员,对我们好得很。)

老王的工作是管理病人的生活,每过一段时间,就要走二十多里山路到附近的集市给病人们采购吃的、穿的、用的。小到一根针,大到被褥;还有粮食、蔬菜、药品,都是通过老王的手,传到病人手中。老王,成了病人们和外面世界的一座桥梁。

和一般的病人相处,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常年和王安孔朝夕相处的是一群麻风病人……

(王安孔同期声:说你们要忌讳一下,自己得病就行了,不要去路上,街上横冲直闯的,去传染别人。开会时这么一讲,暴躁一点的就拄着拐杖来,就要来打我……)

面对这一切,老王没有打退堂鼓,只是咬咬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就坚持了下来。说到这些,他显得很平淡。

随着工作的稳步开展,整个麻风病的防治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原来的工作人员也就逐步开始撤离和轮换。由于工作的艰苦性和特殊性,王安孔原来的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就是他没有动。

随着联合国卫生组织的优质药品源源不断的到来,病人们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l990年,县里要求五年达标,在全县境内消灭麻风病,王安孔代表老陷塘麻风病院大着胆子签了责任书。

达标后,麻风院的管理和医务人员都撤离了,治愈的病人能回家的也都回了家,但还有一部分无家可归的人,由政府负责集中赡养。1995年,老王也办理了退休手续,本来可以回家颐养天年了,但由于留在老陷塘麻风病院的康复病人大多都带有残疾,也需要人管理,看到这些25年来朝夕相处的病人,王安孔又主动要求留了下来。退休后不久,连老伴儿都被他动员一道来了老陷塘。

看着医院周围大片的山坡,老王又打起了主意……

(王安孔同期声:望着、守着荒山没有收入,不如栽树、种苞谷、洋芋、荞子,改善职工生活。)

虽说开荒种地是个好主意,可是这在农村很普遍的农活,到了身带残疾的麻风病康复患者手里,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老王为了带动他们,就和老伴一道,先开好一片,让给体质最差的康复病人耕种。就这样,一小块一小块的,他带领着身体较好的康复病人,一镐一镐,在这片山坡上开垦出了100多亩田地,种上了庄稼。在周围的疏林地中,开始种植了各种树木。慢慢的,原来满目疮痍的荒坡渐渐改变了模样。现如今,放眼望去,已经和周围的国营林场浑然一体,若没有人说,外人绝对想象不出这里曾经是一个荒凉的麻风病院。

望着苍翠的山林,老王不禁有一些感慨,是啊!恐怕他当年也没有想到,从3 8岁来到这里,会在这穷山沟里待上30多年,从一个雄姿英发的汉子,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追溯往事,30多年的酸甜苦辣,恐怕连老王自己都品不太清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