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人才返回首页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公告: .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四)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三)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二)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 昆明市公安机关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综合成绩表(2025年5月13日)
信息化建设
[观点摘编]
发布时间:2006-09-27 11:07来源:

 

执政党应树立良好的形象

孙艳春在《党建研究》2006年第7期撰文指出:政党在执政过程中的良好形象是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重要因素。政党内在的先进性要通过外在的形象充分展现出来,才能得到群众信任和支持。良好政党形象的功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够增强群众的认同感。群众对政权的认同源自多方面,而执政党的形象是最敏感的,因为群众对政党的信任、支持,既有理性分析的成分,又有感性认识的成分,更多的是政党形象带来的直接感性认识。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树立了光辉形象。但也有一些地方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威信不高,损害了党的形象。对此,要严肃处理、坚决纠正。

第二,能够降低执政成本。政党具有良好形象,制定的政策容易被群众认可,降低宣传成本,减少执行阻力;容易化解群众不满情绪,把群众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共同战胜困难。即使在执政过程中出现某些失误,也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谅解。

第三,能够凝聚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现在,由于人们思想的多元化、选择的多样化,竞争十分激烈。政党具有良好形象是人们选择的重要参考。如果党的形象不好,会缺少凝聚力,失去群众特别是优秀分子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党必须坚决同影响党的形象的各种现象作斗争,增强凝聚力、影响力,把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吸引并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准确把握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的方向

周惠平《党建研究》2006年第7期撰文指出:保持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是一项长远性、根本性和基础性建设,必须端正方向,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一要把握规律性。党的先进性建设有其内在规律,其主题、目标、方向、要求、内容、形式要符合客观实际、形势需要和任务要求。要牢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精髓,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经验认真总结,把符合规律、可行有效的经验,及时上升为制度和机制。

二要体现时代性。坚持历史的观点,不论是先进性标准的提出、党员的表现要求,还是先进性建设的载体、形式,都要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特点。不能照搬过去的形式来抓今天的先进性建设,要富有创新性。

三要注意系统性。要注意制度机制建设的整体性,不能“长效机制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把临时性、偶然性的活动或做法也作为长效机制。要形成“制度链”,制度之间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形成体系。注意长效机制建设的开放性,坚持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同步共进。

四要提高科学性。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既要在宏观方面规定阶段性、全局性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又要微观具体,有针对性地提出便于遵循的规则要求。完善先进性建设的机构保障、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做到日常工作有人抓、有人问,有章可循,有钱办事,使先进性建设的功夫用在平时。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相结合,既要完成好上级要求的“规定动作”,又允许各地各单位从实际出发,制定“自选动作”。

五要尊重党员群众意愿,坚持以人为本。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关心党员。通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多办群众满意的事。把发扬民主贯穿长效机制建设的始终,让党员群众来监督和评价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既要约束党员、管理党员,更要尊重党员、关心党员、激励党员和爱护党员,特别要关心困难党员,建立困难党员党内关怀服务机制。

市民社会与和谐社会构建

陈创生在《岭南学刊》2005年第6期撰文指出,我国市民社会最突出的特点是其与国家形成协调合作的良性互动关系,这决定了其在结构和机制上、在社会公共秩序和个人心理精神秩序上,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特殊的作用:首先,形成弹性的社会结构,化解个人特殊利益与国家普遍利益的矛盾。这一弹性社会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协调个人特殊利益与国家普遍利益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有序化进行,推动政府实现从传统的统治理念向治理理念的转变。其次,实行自治机制,促进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利益和价值的整合。再次,弘扬理性和契约精神,构造和谐社会的法理基础。与市民社会相伴而生的便是理性的、自利的个性意识的觉醒,是民众对人权、自由、平等的强烈呼唤,而这正是和谐社会所必需的法理支持。最后,塑造健康人格,营造和谐宁静的心理精神秩序。当今我国和谐社会的概念不仅涉及现代社会公共秩序,更涉及现代人的心灵与精神秩序,人的行为与社会公共秩序的和谐只是健康人格的外化。唯有人们和谐宁静的心理精神秩序,方有真正持久的、和谐社会的公共秩序。

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

刘慧翮在《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撰文指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较低,极大地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要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农村人口素质,增强农民的从业能力和市场意识,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必然的选择。职业学校面向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拓宽办学渠道、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立与完善的重要措施。职业学校应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把原来的学历教育为主的方针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职业培训并重、以短期培训为主的方针。因此,改革职业教育,使其成为农村富余劳动转移培训的主力军,要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具体对策包括:(1)构建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体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根本途径,而劳动力转移培训需求集中表现在生存技能和发展技能两个方面,必须根据他们的需求来确定培训体系,包括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坚持转移前培训和转移后培训并重、开展创业教育与创业培训等;(2)农科教结合,有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3)充分发挥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的作用;(4)城市职业学校应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开展转移培训;(5)加强就业服务工作,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

我国目前还处于经济增长的第二阶段

张连城在《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撰文指出,经济增长具有阶段性,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会有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而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和经济增长速度又是与一国经济规模联系在一起的。一国的经济增长可分为四个阶段。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落后国,在其经济起飞之前,处在经济增长的第一阶段,这时不仅经济增长水平低,且经济规模小。当一国经济从小规模、低增长阶段向较大规模的高速度增长阶段迈进时,也即表明该国经济实现了起飞,进入了经济增长的第二阶段,此时尽管经济规模的扩大仍具有相当大的空间,但经济的持续增长终将会达到规模经济的临界点,经济增长速度将会逐步放缓,并最终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经济规模较大但经济增长速度较慢的增长阶段。此后,如果一国经济再次达到较高的增长速度,则标志着经济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即进入了经济规模较大且增长速度较高的第四阶段。我国在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已经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增长速度虽然较高,但经济规模还比较小,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说明我国还处在经济增长的第二阶段。

农村素质教育应从实际出发

王嘉毅在200617《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尽管追求升学率存在种种弊端,但对于农村公众来说,依然是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儿童、农村家长来说,追求升学率、升入高一级学校,特别是升入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是他们改善生存状态,享受公共福利,获得社会地位的最佳、最便捷的途径,甚至也是他们摆脱贫困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与当前我国存在的、而且越来越严重的城乡差异有关。首先,只有将孩子送进高等学校才是改变农村户口、摆脱贫困的最佳出路,甚至是惟一出路;第二,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使得农村就业、致富更为困难、更为艰辛;第三,由于社会资本上的差距,农村学生只有依靠较好的考试成绩来和城市学生竞争;第四,办学条件差使得农村学校更加依靠学生苦学、教师苦教、死记硬背来提高成绩;第五,师资条件差使得农村学校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枯燥,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第六,目前许多地方实行的未位淘汰制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教师对考试分数的追求。事实上,升学与素质教育并非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的,素质教育应该说是全面促进升学率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应该更有利于克服农村学校教育目标单一、教师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学习方式陈旧、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家长失望,并进一步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留级率、辍学率居高不下等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对农村学校来说,升学率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实施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