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昆明市人才工作总结
2006年,昆明市人才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省委组织部的有力指导下,紧密围绕建设现代新昆明工作大局,全面贯彻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全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加强五支人才队伍建设,依托昆明人才协会全面推动各项人才工作的开展,为现代新昆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人才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服务人才的机构和机制进一步健全尊重人才的氛围初步形成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规范人才工作的发展,在三个方面进行了努力。一是进一步明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事局等20家单位作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两次召开联席会议,对重点工作进行了研究,做好工作分工和协调;二是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牵头在全市有代表性的委办局、县(市)区、企业和科研、教学单位,深入开展人才调研工作,围绕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了解、督促、指导人才工作推进情况,及时总结推广我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典型经验;三是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讨论了《昆明市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研究了《昆明市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昆明市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开发工作茧自缚的实施意见》,印发了《昆明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06年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全市各行业各单位也相应制定了有关人才工作的制度,制定出台了《昆明市事业单位人员聘用管理办法》、《昆明市文化事业单位公开选拔基层领导副职》、《昆明市优秀文化人才奖励实施办法》、《昆明市卫生局垆医院高级专家年薪帛暂行规定》、《昆明市拔尖农村实用人才选拔和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昆明市国资营运机构领导人员管理的若干意见》、《昆明市国资营运机构机构公开选聘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暂行办法》等,积极探索了各类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分配激励机制,逐步完善了人才工作机制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人才工作。四是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以参与首届“兴滇人才奖”评选活动为契机,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大力宣传党的人才工作政策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宣传在建设现代新昆明中有重大创新或做出重大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宣传各地各部门在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好的经验和做法,营造了“尊重劳动、笨重知识、尊重创造、笨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五是为进一步总结宣传现代新昆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构建和谐昆明和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进程提供有力的参考与借鉴,市委组织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现代新昆明建设案例》征编工作,现已收集到案例初稿155个。
(二)大力培养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执政能力有新的提高
一是对公务员队伍进行基础知识培训。全面开展公务员“8+X”培训,开展了26期以公共管理(MPA)核心课程为主要内容的“8+X”培训,共培训公务员3850人。市人事局组织全市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广泛开展了素质教育和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培训考核,并评选推荐了4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3个“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上报省里表彰。使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是对各级干部进行专业培训。协调节器有关单位成功举办了市级公务员英语培训班、非公经济理论研讨班、宗教人士理论培训班、“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学习班、工会干部培训班及党外干部中青班、参训学员达380余人。全市共有25人参加了中组组织的全国县(市)区委书记、县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班。各县(市)区也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特色班次,如富民县举办了“中青年领导干部招商引资工作培训班”。呈贡县结合大规模征地工作的开展,下派了由43名中青年干部组成的“先锋工作队”,官渡区选派了93名年轻的机关大学生干部“空降”全区93个村、社区担任书记、主任助理,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组织选派了7外团组90人赴国外培训。在国内,先后组织了7名厅组、271名县处级、17名科级领导干部分6个班次赴上海、四川成都、浙江、江西赣州等培训考察,分别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业经济、城乡一体化建设、文化产业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等专题进行培训学习,通过专家授课、座谈交流、现场观摩等试,学习了先进经验、找到了存在差距、鼓足了工作干劲,为下一步更为有效地开展工作提供了依据、夯实了基础。各县(市)区也针对工作重点赴大连、青岛等发达地区积极开展专题异地培训,提高党政干部的综合素质。四是公开选拔党政领导人才。为引进新昆明建设急需紧缺人才,面向全国开展公开选拔市规划局总规划师等9名建设规划、投融资等方面的紧缺人才。在来自全国报名的127我中,有博士学位的10人,高级职称有27人。通过笔试、面试和考察等环节,最终选拔了7名新昆明建设急需人才。盘龙区、官渡区、石林县、寻甸县等8个县(市)区先后组织公开选拔干部工作。五是开展昆迪人才合作,加速人才交流培养。与迪庆州共同签订了《“十一五”昆迪合作·干部交流和人才开发合作协议书》。迪庆州26名科级领导干部参与到我市组织的“新农村建设”基层干部培训班、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等班次。由迪庆州选派的10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到昆明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挂职锻炼,两地干部相互学习、感受、交流,提高了迪庆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工作能力。
(三)大力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有新的提高
一是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增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示范窗口。为充分发挥知名教师的带教作用,加速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请,市教育局在去年6个“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增建了2个,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为其他行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树立了成功典范。二是大力提升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技能。为加强边远贫困地区教育和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市教育局分三批组织了600多名郊县(市)区学校干部、教师到主城区优质学校挂职锻炼和学习进修;市卫生局与昆明医学院合作,开展113名学员参加的乡镇卫生院中青年骨
(四)大力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业强市有新的动力
一是开展温州模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昆明人才协会与市经干校合作,组织了2期115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赴温州培训考察,学习温州民营企业管理、营销战略与制度创新的具体方法。二是举办企业经营管理高层人员论坛。市经委、市国资委、昆明人才协会联合邀请中国著名经济学
(五)整体提升高技人才队伍的实际操作能力,打造了一支现代新昆明建设的主力军
一是建立和完善我市高技能人才立政策法规体系。根据中办发(15)号文件精神,制定了《贯彻实施方案》和《加强招用技术工种管理规定》。建立健全了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昆明市高技能人才专家评审委员会的作用,改进职业(工种)鉴定方法和手段,比照技术职称给予技能人才相应待遇,鼓励和引导企业把技能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二是整合资源,建立培养高技能人才基地。整合现有技工学校教育资源,调整市属技工学校的专业结构。充分发挥昆明地区现有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教学资源优势,定点设立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先后在云大、昆工、民大开设了全国统考和报名点,利用晚上和风起云涌业余时间办培训,将高技能人才培训办到企业,实作训练结合生产进行,先后为交大昆机、云汽、昆钢、昆缆、昆明水泥等企业开设机、电、维修和数控高技能人才培训班。全年共组织1359人参加全国统考,有612人取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二级和三级),其中培养了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893人,指导企业培养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共有2435人。三是开展送技能活动,构建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在驻昆的各大中型企业及各县(市、区)积极开展“技能提升活动”。按照《关于在昆明地区职工中开展技能“提升”活动的通知》要求,与寻甸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了水轮发电等专业就业人员374人的技能培训,均取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省、市交校合作组织开展对汽车驾驶员等岗位中、高级和技师的培训鉴定工作,培养技师共计74名。
(六)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整体素质有新的提高
以“科技之光”工程、“云岭先锋·素质教育”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函大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为重点针对农村生产、生活中的科技需求实际,大力举办农村实用科技培训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强的人力基础。一是开展“科技之光”工程活动,充分发挥了优秀专家与广大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昆明人才协会联合农业局、卫生局、教育局、云南省专家协会以及各县(市)区相关职能部门,一年来,在全市范围内共开展了关于工业、农林、卫生、教育和法律知识等方面的讲座31项(次),为群众解答了农业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推广和普及现代科学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农村适用人才的开发和培养。二是实施“云岭先锋·素质教育”工程,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白人”。初步建立了以“素质教育”工程市级统筹培训基地为龙头,县(市)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培训网络,共举办培训班48期,系统培训“三培养”对象、农村党员及基层干部6050人。三是上下齐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四季度进一步加强。市科轩召开了昆明市第八届农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会,共评出高职9人,中职53人。五华区建立了一支38人的农业科技专家服务队,通过与农户的挂钩定点联系服务,引导农户种植新品种蔬菜,大力发展定单农业,在两个乡建立起科技示范户30户口,实验推广了农大及农科院的8项新技术。呈贡县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制作宣传展板60块,发放宣传书籍14800本、宣传资料171200份,赠送价值28646余元的农用物资、药品,在洛羊镇洛龙社区举办为期20天的失地农民农函大园林绿化培训班,共培训75名失地农民。晋宁组建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服务队,建立了示范户台帐和绩效追踪机制,寻甸县重新界定”农村适用人才”认定标准,建立了农村适用人才库,对4333名适用人才进行了分类,进一步规范农村适用人才队伍的管理服务。嵩明县成立嵩明人才协会,集聚了116名优秀人才为嵩明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项目。全年全市10余万人参加了农函大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进一步提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科技致富能力。
二、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建设现代新昆明建设对人才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工作基础工作还不扎实,由于统计口径等多种原因,导致了许多单位对人才队伍的基数和基本情况掌握还不够充分。二是人才队伍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需要从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有所倾斜,有所侧重,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善,促使人才工作全面发展。三是人才工作职能不明晰,县区一级工作欠抓手,思路不多的现象还很突出。四是人才工作的政策、机制还不健全,还需要从领导协调机制、工作运行机制、政策依据、考核奖惩、督促落实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五是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显得还不够,人才工作投入机制还完善。
三、2007年人才工作努力方向
(一)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围绕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各项部署和目标任务,牵头制定政策,抓好全市人才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制定,逐步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服务保障的政策体系;牵头落实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责任制,整合人才工作的力量和资源,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加强与优秀企业家和高层次人才的联系,为各类人才健康成长、发挥作用,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
(二)进一步培养壮大人才队伍。以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主线,抓紧制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措施,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拓宽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注重通过多渠道吸纳和引进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对现代新昆明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政府特殊部门、特殊岗位紧缺人才,在引进使用上,可积极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立足服务基层、服务农村,围绕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围绕发展县域经济,培养引进一批应用开发型人才;围绕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培养一批进得来、留得信的农村中小学师资人才;围绕实现一村一名合格桥务人员的目标,抓紧培养一批农村医疗卫生人才。
(三)进一步改进人才工作方法。转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把握人才工作规律,根据各地各行业实际,注重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推动人才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继续发挥昆明人才协会“聚才”平台作用,高质量做好会员发展工作,尤其注重吸纳各领域的领军人才;继续发挥昆明论坛“引智”平台作用,围绕现代新昆明建设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办好办活“昆明论坛”。
昆明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