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人才返回首页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公告: .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四)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三)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二)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 昆明市公安机关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综合成绩表(2025年5月13日)
信息化建设
“马家营模式”谱写新篇章
发布时间:2008-03-05 23:56来源:

 

 

盘龙区金辰街道党工委金星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党总支探索“四级”便民服务新方式 ­——

 

“马家营模式”谱写新篇章

 

编者按: 近年来,盘龙区坚持以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办事难、看病难、上学难、创业难等突出问题,拓展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手段,构建服务网络,壮大服务队伍,健全服务制度, 不断深化为民服务体系建设, 形成了 以区“便民服务中心”为“龙头”, 覆盖区→街道(乡)→社区(村)的三级为民服务网络, 为民服务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目前,正下延一级,由“三级”为民服务网络向“四级”延伸进行探索实践。即:由社区(村)向居民(村民)小组为民服务网络延伸,而在由“三级”向“四级”为民服务网络延伸探索实践中, 金辰街道党工委金星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党总支率先进行了大胆尝试,他们在区和街道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继在破解“城中村”整治难题、在流动人口管理上探索创新出独具特色、闻名省内外的“马家营模式”后,又积极探索创新,统一标准,把 为民服务工作延伸到组,为民服务到户,在所属 6个居民小组建立了一组一个“综合为民服务中心”,受 到了基层群众欢迎和省、市、区有关部门领导好评。

 

近年来,盘龙区通过以点带面,因地制宜, 整合服务资源,健全服务网络,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 建立了覆盖区→街道(乡)→社区(村)的三级为民服务网络。目前,全区街道(乡)一级共建成“为民服务中心” 10个,社区(村)一级建成“为民服务站” 51个,组建“为民服务工作队” 61支。随着“为民服务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服务职能的完善,全区“为民服务中心”接受和办理各种为民服务事项呈逐年递增趋势。 2004年全区“为民服务中心”办理便民事项 6628件; 2005年办理 15557件,比上年增加 134.72%; 2006年办理 27788件,比上年增加 78.62%; 2007 办理 35740件,比上年增加 28.61%。在抓实“为民服务中心”各项工作的同时,全区各级党组织在“为民服务中心”工作上不断探索实践,延伸服务平台,由“三级”联动向“四级”延伸,而在社区(村)基层党组织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金辰街道党工委金星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党总支。

去年以来,金星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党总支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中,为解决村民和外来务工以及经商人员不了解政策程序等办事难问题,把服务职能延伸到居民小组,深入到辖区每户居民,先后投资近 200万元强化所辖 6个居民小组的为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指导解决居民房屋维修、通村道路整治、卫生垃圾清运等“老大难”问题,帮助 200多名困难群众解决各类生产生活难题,为群众提供家电和水、电管线等设施维修服务,社保、医保、房屋租赁等政策信息咨询 1200多人(次),较好地解决了居民“办事难”问题,推动了辖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和文明社区建设步伐,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不久前,昆明市 14个县市(区)的副书记、副县长先后莅临参观考察,继“城中村”综合整治和“平安创建”工作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市领导高度评价后,便民服务工作又受到省、市、区有关领导好评。

延伸便民服务平台,实施高标准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金星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党总支所辖 6个党支部和 6个居民小组,辖区面积 0.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6560人,外来流动人口约 57729人。 6个居民小组全部地处昆明市北市区, 均由市区城郊结合部的“村改居”形成, 由于 “村改居”后 6 个居民小组原有的土地被全部征用, 世代以土地为生的“乡里人”变成了“城里人”,再加上 因地理位置和环境优越,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居民 各种诉求和需要办理的事项逐年增多,特别是对房屋出租、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环卫等方面的问题格外关注。但 一段时间,由于居民小组在为民、便民、利民服务上存在着“空白”,一些居民和临时居住在居民小组的外来务工及经商人员生孩子上户口、盖房子办手续、搞个体办执照等,要么不知到哪里办 要么不知找哪个办,常常为办一个证、盖一个章、签一个字和咨询有关政策跑“冤枉路”,费“冤枉时”。 为转变自身职能,方便居民群众办事,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使群众之事方便办、及时办、低成本办, 在区和街道有关部门的指导下, 党总支书记刘洪启和班子成员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在以出租房及流动人口管理为突破口,全面实施“城中村”治安综合治理,培育推广闻名省内外的“马家营模式”的同时,坚持从解决群众办事难入手,大力构建和延伸为民服务平台,于去年自筹经费 30多万元,购买电话、计算机、复印机和桌椅等办公设备,首先在马家营村建立“综合为民服务中心”,在充分试点和摸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统一标准,先后投入 150多万元,在大白庙、小庄、金刀营、三竹营、罗丈村等 5个居民小组建立最小面积 120多平方米,最大面积 150多平方米,总占地面积 60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综合为民服务中心”。同时,投资 30多万元,为每个居民小组的“综合为民服务中心”配套修建了一间集居民和流动人口宣传教育、学习培训等为一体、平均占地面积 60多平方米,总占地面积 360多平方米的 6个多功能多媒体宣传教育培训室,并进行装修和购置设备,使所属 6个居民小组的“综合为民服务中心”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在全区率先走出了在所辖居民小组全部建立“综合为民服务中心”,多方位开展为民、便民服务工作的稳健一步,为全区 由“三级”为民服务网络向“四级”延伸趟出了新路。

坚持“三项原则”、“三个到位”、“三个强化”保障措施,让“办事找中心”成为群众共识

三项原则。即:便民原则。本着让办事群众“少跑一趟路、少进一扇门、少找一个人”的工作目标,党总支在“综合为民服务中心”设立水电、房屋维修、房屋出租、流动人口管理、计生、政策咨询、居民下岗失业证代理、求业服务登记等便民服务项目和窗口,每个“综合为民服务中心”招聘 5名工作人员轮流值班,进行集中办公,限时一站式办结,同时接受群众来信来访、民事纠纷调解等工作,大到为村民和流动人口提供社保、养老、计划生育政策和空房出租信息等内容的咨询,小到入户为居民修锁、清理下水道,搬运垃圾、为商户修理卷帘门等。

高效原则。规定无论是居民小组干部,还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只要是第一个接访群众诉求,均为解决该问题的第一责任人或协调人,在对群众进行服务的同时,需对群众诉求跟踪督查问题办理情况,视情况为群众提供直接服务和上门服务。与此同时,对每一办理事项的办理期限都做出严格明确界定,根据群众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以及职能权限,能当场办理的当场办理,不能当场办理的由承办人员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并转交居民小组干部回复申办人,让群众实现“进一门办成、收规定费办完、按承诺时办结”。

公开原则。对服务项目、服务对象、办事程序、承诺时限、收费标准等全面公开,以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如,在出租房屋的管理服务上,规定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 0.2元至 0.3元收取综合服务费,收取费用前都坚持张榜公示,让群众知晓。

三个到位。即:人员配备到位。本着“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和“有利于整合服务资源”的原则,为每个“综合为民服务中心”招聘 5名政治素质高、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工作人员。同时,适时联动公安、民政、计生、工商、土地、城建等部门在服务中心设立服务窗口,开展便民服务工作。

经费投入到位。对办公环境和硬件设施等都做出明确规定。如每个“综合为民服务中心”面积应在 100平方米以上,并配备计算机、液晶电视、专线电话等。

制度规范到位。先后建立了《为民服务工作制度》、《窗口服务工作制度》、《为民服务工作回访制度》等规章制度,并制作成镜框挂在墙上。同时,还制定了“五要五不”工作纪律。即:要忠于职守、严格上下班,不让群众找不到办事人员;要热情接待、心平气和,不让群众受到冷落;要认真登记,及时办理,不拖延群众办事时间;要不厌其烦、耐心解释,不让群众失望而归;要做好统计,定期总结,不让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扩大化。

三个强化。即:强化领导。成立了由 7名党总支委员和 24名支部委员为成员,党总支(支部)书记为主要负责人,负责具体工作落实的综合为民服务领导小组。

强化宣传。坚持以便民服务为主要内容,印制了《便民服务手册》、《致流动人口的一封信》,作为服务指南下发,利用标语、黑板报等形式,开展为民服务宣传活动,将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和投诉电话等内容印制成册,发放到居民小组和各家各户。同时,不定期联动工商、卫生、公安等部门举办法律、健康和治安知识等方面的讲座,让“办事找中心”成为群众共识。

强化培训。坚持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轮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围绕居民重点需求,突出做好“三项特色”便民服务工作

一是突出综合服务,拓展服务内容。通过认真梳理为民服务事项,兴办社区服务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承担IC卡办证、计划生育、护村联防、环卫清洁管理等服务事务,提供发布政务、治安信息、房屋租赁服务、用工服务等信息。与区民政局“54321”社区服务热线等合作,成立家政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各类家政服务;依托云南林业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大白庙卫生室,成立卫生服务中心和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站,解决村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定期与云南省林业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开办免费健康教育讲座,为居民和辖区务工、经商人员提供健康服务咨询;利用辖区图书室和驻区单位文化资源,建设学习型居民小组,帮助居民和辖区居民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建设集老年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居家养老为一体的居民小组老年综合服务站,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生活娱乐条件;建立文化中心,创办幼儿园、托儿所和“福龙花灯团”,解决居民子女托保学习和外来务工及经商人员子女因无托保容易被拐骗问题,为居民和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提供便捷服务。

二是突出出租房及流动人口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中。目前, 6个居民小组自建房 2528幢,出租房屋 34330间(幢),已出租房屋 27562间(幢)。针对居民出租房屋多这一实际,党总支坚持以管理促服务,以服务促管理,借鉴小区物业管理模式,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积极创新出租房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方式,建立房屋租赁信息库,加强对居民小组常住人口、重点人口、外来流动人口和出租屋“三口一屋”的管理服务。出租户如有空房出租,一律报“综合为民服务中心”备案登记,由服务中心发布信息提供给租房户。服务中心对所有房屋出租户及外来人口按照一户、一档、一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档案,档案里有《昆明市社区(村)房屋登记表》、《暂住人口 IC卡信息表》、《出租房屋治安责任书》等信息,通过这一举措,既可查询掌握各居民小组出租房和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又可为房屋出租人和租房人发布出最新的租赁信息,规范了出租人和承租人的行为,使便民服务工作做到了管理寓于服务,服务贯穿管理。

三是突出建立治安监控系统,拓展延伸为民服务领域。将建立平安村(居)与为民服务工作紧密衔接,针对辖区外来流动人口增多带来的社会治安问题,投资 571万元建立电子监控系统,在 6个居民小组安装 392个监控探头,对各居民小组主要道口、片区等周边环境和治安状况进行 24小时监控,使居民居住环境整洁优美,治安良好,本地人和外来居住人员和谐共处,安居乐业。                   (区委组织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