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晋宁县委组织部
乡村道路宽阔平坦、名特优农产品时鲜味美、集镇发展方兴未艾、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是一片投资的热土,快速发展的沃野,这是晋宁县二街乡的今天。二街今天的变化,是以乡党委书记张兴华为“班长”的党委、政府一班人不懈努力的结果。作为一把手,张兴华以红土地般的赤诚,在二街大地上,谱写着一名基层领导干部为民奉献之歌。
一
二街乡地处晋宁县西北边,是典型的半山区乡,过去农业基础薄弱,资源丰富但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全乡约1.5万人,大多从事农业生产,人民群众的生活并不富裕。已过而立之年的张兴华被组织任命为这个乡的党委书记,从一个乡的党委书记调任另一个乡的一把手,这是组织对他的信任,同时也是鞭策和期望,希望他在新的岗位上有所作为,造福一方群众,对他自己而言,更多的则是责任和使命。
虽说10余年的乡镇工作磨砺,使张兴华锻造了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过硬的领导才能,积累了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但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群众的期望,使他不敢有丝的懈怠和马虎。为尽快适应新的工作,一踏入二街乡,他就认真了解情况,白天深入村组调查研究,夜晚深入部门联系工作,假日深入企业熟悉情况,节日深入机关掌握干部动态。短时间内,从机关到基层、从乡村到部门、从企业到个体私营企业方方面面的情况烂熟于心,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做好一名称职的乡党委书记,工作之余,张兴华积极学习有关政策理论知识和经济、科技、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从中汲取“养份”,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由于扎实深入的工作作风和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使他的业务水平和领导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对当地农村情况了然于心,对工作驾轻就熟,处理各种问题得心应手。
二
“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农村事务纷繁复杂。要做好乡镇工作,搞好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必须有一个过得硬,能干事,会干事,勤政为民的领导班子和集体。”张兴华常在干部职工中这样说,为此,他在机关内部建立健全了多项规章,把加强制度建设作为促进各项工作的重点。一方面把制度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动力器”,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来,各个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求过得去,力求过得硬;一方面用制度管理干部职工,约束干部职工。作为乡党委的“班长”,张兴华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甘当公仆、自觉奉献、顾全大局、为人表率。他根据“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指导思想,巧妙地找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重点工作、难点工作、农村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使党建工作与农村日常工作紧密联系,在点上求特色,在面上求突破,在管理上求规范,并使点上的工作在面上得到有效推广,面上的实践在点上得到了有效落实,进一步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三
农业稳则百业稳,农业兴则百业兴。二街乡尽管是个磷矿石资源大乡,但不抓农业,始终将是“跛腿”现象。二街是半山区的农业大乡,交通区位优势并不算好,自古以来,传统的农业种植并没有使群众富裕起来,为拉长农业这条“短腿”,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张兴华经常深入村组、农户家中,了解农业生产情况,与村组和群众一道研究增收致富的办法和路子。在乡领导班子的推动下,二街乡决定进行种植结构调整,走一条“名、特、优、新”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之路。为了寻找一条好的致富门路,张兴华多次到市场考察,了解市场需求,经过充分考虑,引进了小西瓜、美国黑李、哈密瓜、葡萄、黎蒿等经济作物让群众种植。经过几年的发展,二街乡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得到了长足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异军突起,经济效益也很快显现出来,农民从种植结构调整中尝到了甜头,从土地上赚到了白花花的票子,仅种植小西瓜一项,经过短短几年就发展到了500多亩,农民每亩能得到5000、6000元的收入,他们种植的“滇王牌”小西瓜不仅走进昆明的各大超市,成为城里人夏天解渴的首选,而且还成为宣传二街乡的一张名片,二街乡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藜蒿乡”、“西瓜乡”、“葡萄乡”。
四
二街乡是晋宁县有名的磷矿石大乡,近年来,依托资源的粗放经营,二街乡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张兴华因此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认为,靠吃资源饭总有资源枯竭的一天,只有依靠资源创业,超越资源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延伸加工,形成产业链,才是二街乡真正发展的出路所在。
思想决定出路。通过对二街乡发展的重新定位,张兴华心中装得更多的是二街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许多新课题。农业富民,工业富乡。张兴华要求班子成员要形成合力,树立“工业强乡”的思想,要象抓农业一样抓工业发展,他带头示范,走出去招商引资,带头为企业搞好服务。在他的感召下,班子成员人人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抓好每一项工作。他们结合二街乡的区位优势、磷矿资源优势、以二街工业聚集地为窗口,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首先,投入巨资精心打造工业园区,把水引进了园区,新建了110KVA永久变电站,解决了园区用电问题,县乡共投入6680万元建设了园区道路,制定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为引进企业提供一条龙、一站式的便捷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使企业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其次,一改过去由政府招商为全民招商和专业队伍招商,由单一的招商目标责任制转变为综合的目标责任制考核,把单纯的招商引资同引才、引智相结合,在全乡营造人人都是招商环境,人人都是招商主人的良好氛围。并通过园区、园区企业、项目等载体,大力实施环境招商、载体招商。
其三,改变以往“守株待兔”式的引资方式,制定政策,明确职责任务,主动出击,走出去到全省、全国各地招商引资,突出引进大项目、磷化工精细加工项目、环保项目向园区集聚。
栽好梧桐树就能引来金凤凰,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企业向园区集聚,各类企业纷纷到二街发展创业。目前,二街工业园区内已聚集了21家工业企业,磷化工企业15家,从业人员2200人,是晋宁县“一园五片”特色工业园区中发展最快、成效最明显的一个片区。大批企业到二街乡落户谋求发展,不仅解决了当地一部分群众的就业问题,增加了群众收入,也为二街今后的发展拓展了空间,攒足了后劲。
2008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89758万元,比2007年增收39248万元,增78%;完成财政总收入5440万元,比2007年增收1413万元,增118.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391元,比2007年增长13.5%。
五
“漠视群众的诉求和困难决不是一名称职的干部,更不是一名合格的基层领导。”张兴华常用这句话告诫自己,并教育身边的同志。为解决群众致富难、出行难、读书难,张兴华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总是奔忙在一线,解决了群众提出的许多急事、难事,仅2008年,就完成了向群众承诺的八件实事,在锁溪渡村建起了200亩标准化红提葡萄种植示范区,兴建改造了2条乡村公路,建起了二街客运站,启动了二鸣公路大修工程,投资700万元兴建了二街中心小学标准化示范学校等,实施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兴建水池、建设水利设施,使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为搞好集镇建设,张兴华与班子一班人顺势而谋,乘势而上,邀请规划部门对二街集镇进行了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为二街城镇建设绘就了蓝图。按照“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突出特色、中心辐射”的要求,不遗余力地进行集镇建设。到目前,一个占地108.1亩,投资1065万元的新集镇已初具规模,一条长890米,宽36米的集镇新大街呈现在人们面前,占地5.8亩配套有喷泉、灯光、绿化带及健身设施的集镇广场、集贸市场、停车场、灯光球场、足球场已投入使用,一个新兴的城镇已矗立在二街河东岸。
二街乡几年来的发展,得到了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乡党委被县委表彰为“五个好”乡镇党委、被昆明市委表彰为市级先进乡镇党委,二街乡创建成为了市级文明小城镇和省级体育特色乡镇,张兴华也多次被县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江河不拒细流。二街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既是勤劳善良的二街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同时也是作为“领头雁”的乡党委书记张兴华同志辛勤努力和智慧的结晶,正是由于他所具有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才使得二街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果,才使得二街乡经济驶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