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随笔】德才兼备 廉为基石
发布时间:2010-05-05 16:16来源:
德才兼备 廉为基石
——从诸葛亮用人说起
□ 杨从祥
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蜀国丞相诸葛亮在用人上非常注重廉洁,他在其所著的《识人要策》中将“廉洁”问题专门列为一条——临之以利而观其廉。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每当有利可图的时候要看其是否品行端正,克己奉公,不贪不占,清正廉洁。”可见诸葛丞相不仅善于将兵,更善于识人用人。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特别是党中央强调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廉政准则》的今天,诸葛亮的用人之道颇值得我们回味和借鉴。
中华民族是一个信奉立身做人传统美德的伟大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就以“君子忧道不忧贫”来教导他的弟子;墨翟也曾说过:“尚贤为政之本”。他们说的意思都是“尊重有德才的人是政治的根本”。讲究“择人从政,公正廉明”亦非于诸葛亮观止。宋朝包拯“包大人”为民作主,刚正不阿、“报国尽忠,临政无阿”的故事久盛不衰。我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也曾以“天下为公”自律,昭示后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垮台以及到蒋家王朝的最终覆灭,追其根源,除了他们代表封建剥削阶级利益的腐朽本质无法改变的一面外,官僚腐败、官场黑暗不能说不是一条重要的原因,或者说都与“官吏贪贿”的腐败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
以史为镜,可明事理。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党为什么能“一呼百应”,就因为我们的党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党的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由于事业职责的分工,手中都或大或小地掌握有一部分人民赋予的权力,工作中时常会碰到如何处理党和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问题,遇到“临之以可利”之事。在这种情况下,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秉公办事、清正廉洁,还是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见财起意、见利忘义、见色丢魂,见“好处”就忘“法纪”、见“可利之事”就弃守做人的原则,甚至铤而走险,跌入个人私欲恶性膨胀的深渊,实际上是对其思想觉悟、党性观念、道德品行、人格气节诸方面素质的综合考核和检验。
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极个别领导干部,由于受“一朝权在手,便把利来谋”、“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腐朽思想权力观的影响,经不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他们把手中的权力作为满足个人私欲的资本,或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或以身试律,贪赃枉法,有的甚至不惜拿国格、人格作交易,出卖良心和灵魂。我们从不断曝光的各种腐败和重大职务犯罪案件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一般干部还是位高权重、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之所以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而走向犯罪,其根源往往和“贪”有关,始于不廉,必将终于毁灭。腐败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不会自生自灭的。我们的党,我们党的干部,对此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地认识到,“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和党员干部的廉洁问题是关系到我们的事业成败、人心向背以及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决不能借口搞改革创新而无所顾忌,觉得利用手中的权力吃点、喝点、拿点、收点没啥关系,更不能因“常在河边走”、“摸石头过河”而“湿鞋又湿身”被“呛昏溺死”。君岂不知“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之道理,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更应该做廉洁自律、勤政为民、“廉勤兼优”的模范,自觉做到“四个管住管好”:即管住管好自己;管住管好家属子女;管住管好身边工作人员;管住管好分管的地区和单位部门。在选拔使用干部和处理问题上做到“不廉洁”的人坚决不用;“不廉洁”的事一抓到底,使自己、使自己家人、使自己身边人、使自己职责所辖,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经受住“临之以可利”的考验,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永葆人民公仆的纯洁性。
(作者单位:昆明市纪委宣传教育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