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党建网格化管理 努力构建社区区域化党建格局
□ 中共盘龙区委组织部
近年来,盘龙区在加强全区社区党组织建设中,通过推行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不断探索党建社会化的模式,构建社区区域化党建格局,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不断深化拓展“凝聚力工程”,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基础,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所谓“社区党建网格化”,就是以社区为载体,根据社区党员和社区资源分布情况,划分责任网块,责任到人,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龙头,下辖若干个党支部、党小组的“1+X”的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党组织领导、居委会自治、社工站落实、社会组织参与、条线职能下移(进子网格)”的工作框架,整合辖区资源,积极开展共驻共建活动,让党建工作的触角从街道社区延伸到公共单位和楼栋院坝,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
一、健全组织网络,构建社区党建新格局
1. 科学划分,合理设置网格。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按照党员行业、特长、居所等情况,科学设置基层党组织,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形成基层组织网格化管理体系。街道党工委作为一级网格,下辖社区党(总)支部为二级网格,依据党员分布特点和居民分布情况,按街巷、驻区单位将社区划分出以地缘型、单元型、单位型为主要形式的若干网格为三级网格,对三级网格内党员、单位、居民楼院进行细化,并根据党员个人特长和居住情况等因素,合理划分成若干网格为四级网格,形成由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总支)、网格支部和党小组4级组织构成的社区党建网络。
2. 明确权责,确保网格实效。将街道党工委领导、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社区党员、公共单位党委(党组)办公室主任,居民院坝楼栋长、小区物管负责人、党员志愿者队伍和入党积极分子分别纳入“网格管理层”,建立工作责任制,明确职责、任务和管理范围。一是把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人大工委主任作为一级网格责任人员,主要负责对整个辖区的党建工作和党员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二是把社区党支部书记、街道联系社区的科级领导和机关干部、街道党工委指派的党建工作联络员、指导员作为二级网格责任人员,社区党支部书记主要负责本级网格党建工作宣传组织、协调、检查落实。机关联系社区领导和科室人员,主要负责协调、指导、帮助社区党建工作中需解决的问题和收集党员群众对社区党建工作中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党工委汇报。党建联络员、指导员主要负责向非公经济组织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帮助社区党支部和所联系非公经济组织开展党建工作。三是把社区党员、社区联络员作为三级网格负责人,主要负责对本网格责任区内党员情况的收集,掌握本网格内流动党员流入、流出情况,并做好登记。四是公共单位党委(党组)办公室主任、居民院坝楼栋长、党员志愿者队伍和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四级网格党建责任人。主要负责了解本级网格内党员思想情况和流动情况,做好登记定期向上一级网格汇报,并配合上级网格负责人完成有关党建调查工作。
二、健全机制,规范社区党建网格化管理运行
在保障网格化运行中,我们建立了四个机制。一是建立条块协作机制。各网格责任人要接受街道的协调、监督和考核,加强相互之间配合,形成职责明晰、管理协调、信息畅通、良性互动的管理网络。二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促进社区公共资源向社区单位和居民开放、社区单位的资源向社区开放,逐步完善社区资源共享机制。三是建立社区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工、青、妇、统战、社团志愿者服务队等组织的作用,使之成为联系居民、服务社会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增强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的社区意识,提高其参与社区建设的责任感和积极性;积极培育社会组织,保障参与者的合法利益,形成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社区参与发展格局。四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街道党工委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明确网格责任人工作职责及工作范围,签定《党建网格责任人目标管理责任书》,制定党建网格化管理工作例会制、党建网格责任人绩效考核责任制、党建网格指导联系点制等制度,建立层层抓落实责任体系,明确各网格责任人监督、指导、联络、执行等职责。围绕居民党员直管、流动党员参管、离退休党员接管、在职党员协管、下岗破产企业党员重点管的要求,对各类党员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党建议事协调会,定期分析,共同协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协调解决突出矛盾;定期召开居民评议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各网格责任人工作情况进行评议考核。
三、以党建网格管理为载体,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
1. 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积极创新“四联四同”共驻共建模式。网格机制运行后,各社区通过党建网格化管理工作例会制度、党建工作议事协调委员会会议、建立层层抓落实责任体系等措施,积极推行党建、文化、文明、平安、警民、环境“六共建”。一是通过推行“协议式”共驻共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签协议结成共建对子,通过活动轮流承办制、共建承诺制、共建工作跟踪问效等做法,发动驻区单位将其所属硬件资源向社区党组织开放。二是通过组织党员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四联四同”主题活动在社区得到深入推进。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联络员,促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深入开展。三是通过选派高校毕业生任职,为社区党建注入新的思想和活力。四是通过建立机关党员干部与社区贫困居民“一对一”帮扶关系,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医、就学、就业、住房等生活难题。五是通过机关单位与社区建立挂钩联系制度,帮助社区投入资金,改造基础设施,改善办公条件。
2. 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构建社区党组织设置新格局。为与网格化管理紧密结合,改进党组织设置模式,形成协同、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盘龙区按照“党员有家、党组织有位、党员活动有载体、党建工作有作为”的目标,积极改变传统型党组织设置模式,创立聚散型党组织,探索了楼宇党建、区域党建的工作模式。通过选派高校毕业生到社区任职、加强社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站”建设,以及组建“两新”组织党支部、楼栋党支部、大厦联合党支部、临时党支部、流动党员党支部等方式,加大了社区党建工作力度,实现了基层党组织设置“点线面”的有效覆盖,也让桃源社区等党建工作亮点纷呈。
3. 创新管理方式,加大党员教育管理力度。结合分类管理和网格化管理,为坚持党员教育长期性,探索形成了分类学习法。一是集中学习法。对在岗党员采取定期集中的形式,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等。二是集散结合法。对退休、失业党员以支部为单位,定期集中开展学习活动,其他时间分散安排适当活动或自学规定内容。三是强化补课法。对不能参加集体学习的党员,由四级网格负责人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进行集中补课。四是送学上门法。对行动不便的,由支部指派专人进行结对帮扶,定期上门转送学习资料、传达会议精神。五是沟通联系法。对在外的流动党员,采用电话、电子信箱、邮寄学习资料等形式督促他们自主学习。六是组织社区党员参加社区的义务劳动,以实际行动加强对党员的教育,树立党组织在社区居民群众中的光辉形象,并通过每年评选优秀共产党员,做到以典型带动社区党员的活力,有力地带动了整个社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