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川区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 促进社区在职党员发挥作用
□ 中共东川区委组织部
近年来,东川区依托社区党组织及为民服务站,以开展“社区党的建设推进年”活动为抓手,以“立足本职作贡献、八小时外作奉献”为主题,开展在职党员八小时外进社区服务活动,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实到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的工作、学习、生活全过程,构建了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的新格局。
构建组织体系,建立对接互联网络
东川区在社区党的建设推进过程中,建立了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机制,由组织部门牵头,乡镇党委成立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机构,明确职责和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区委组织部的组织协调作用、社区党支部的主渠道作用和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的督促检查作用,统筹安排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引导在职党员增强在社会生活中的党员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了完备的“在职党员进社区”组织管理体系。
在促进在职党员发挥作用上,强调对接互联、形成网络。一是单位与社区对接互联。辖区单位采取“属地为主、适当调剂”的办法,与社区建立联系,全区80多家单位分别与社区建立了联系。二是采取集体登记、上门登记、个人报到等形式,推动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社区党支部将在职党员的基本情况、专业特长和联系方式等登记造册,建立档案,按照方便管理、就近活动的原则,将到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编入社区小区党支部和楼栋党小组。三是实行挂“共产党员户”牌,亮明身份,接收监督。目前已登记在职党员100余名,组织关系不在本支部的离退休党员11名,共产党员户挂牌79户。
形成工作制度,实现活动规范化
东川区建立在职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过程中,通过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实现了党员发挥作用规范化。
一是建立报到登记制度。建立“一站”、“四卡”、“一表”、“一站”:即建立社区在职党员联络服务站,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与服务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四卡”:即《在职党员基本情况登记卡》、《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与服务活动报到卡》、《在职党员社区活动记录卡》、《在职党员社区活动情况反馈卡》;“一表”即《在职党员居住社区基本情况摸底登记表》。由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各一份,切实加强对在职党员的管理。
二是建立活动记录制度。社区党支部将在职党员在社区参与活动、发挥作用等表现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记录,保证记录真实、准确。同时要求党员本人做好个人工作记录,作为考评的基础材料。
三是建立通报反馈制度。社区党支部以书面形式定期向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通报反映其参与社区建设的情况,一般每年2次,重要情况随时反馈。同时以通报反馈为手段,形成对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的监督。
四是考评奖惩制度。每年对在职党员在社区参与活动、发挥作用等表现情况进行考评。被评为优秀的在职党员由社区和单位党组织采取多种形式予以宣传和表彰,发挥作用不够的党员予以惩戒,并把社区党组织的评价纳入单位的年终考核。
创新工作载体,搭建活动平台
在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新格局的过程中,东川区不断创新工作载体,以各种方式实现社区和驻社区单位共驻共建,搭建起在职党员服务社区的活动平台。
一是公益服务设岗定责。着眼于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以社区需求为依据,设立政策宣讲、社区文化宣传、治安巡逻、民事调解、环境卫生监督、法律援助、就业扶助等10多个服务岗位,根据各单位人力、物力和在职党员的专长等实际,按照“自主择岗、发挥特长”的原则,采取一人一岗、一人多岗、多人同岗的方式,由在职党员认领服务岗位,签订协议,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开展服务。
二是个性服务结对帮扶。根据社区居民群众所需所求,按照零就业家庭、低收入家庭、长期贫困家庭和吸毒人员等分类建立详实的求助信息,从中选择一批重点户提供给联系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联系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根据自身承受能力自主选择帮扶对象和形式。活动开展以来,各单位采取单位集体帮扶、党员个体帮扶,一助一、多助一,物质扶助、智力帮扶等多种形式进行帮扶,各社区共接受单位和在职党员捐款、捐物1万元,帮助解决困难100多件次。
三是集中服务分类进行。在坚持党员个体服务的同时,整合区内各个行业资源,发挥专业优势,把中心工作同便民活动结合起来,把党员志愿者活动与为民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开展服务活动。如:组织计生、卫生、司法、劳动就业等系统的在职党员开展生殖哺育、医疗保健、法制宣传、再就业培训、进社区等活动,现场服务居民群众。
在社区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初步在在职党员中形成了对社区的认同感,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激发了辖区在职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大在职党员在在社区发挥了党的政策宣传员、社会公德的维护员、社区建设的服务员、贫困群众的援助员的“四员”作用,为社区党建工作增添了力量,注入了活力,有效地集聚了社区党建资源,形成了社区党建工作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