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人才返回首页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公告: .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 昆明市公安机关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综合成绩表(2025年5月13日) 昆明市公安机关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综合成绩表(2025年5月13日) 关于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体检及后续相关工作的公告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面试及综合成绩 (2025年4月27日)
组工动态
【党建在线】组织随着党员建 党员管在组织中
发布时间:2010-06-08 09:25来源:
组织随着党员建 党员管在组织中
——五华区四创四管构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新机制
□ 中共五华区委组织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快速发展,流动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分布不断变化,呈现出“大流量、多流向、常流动”的特点,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五华区认真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创新模式,强化服务,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一、创新组织设置,健全网络体系,立足“管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探索适合流动党员需求的“建家”模式,让流动党员就地、就近“安家”,使党的组织随“流”而建,党建工作随“流”而动。
  构建“两站一支部”,健全覆盖全区的流动党员管理组织体系。通过在区委组织部设立五华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公开服务电话,在区属有关职能部门设立流动党员信息采集站,在街道为民服务中心设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党支部,在社区设立流动党员信息采集和管理服务站,形成区委组织部、公安五华分局、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就业局、社保局、卫生局、民政局、房管局,街道,社区多级联动、互动的格局,构建了依托“两站一支部”对流动党员进行“三级两管”的覆盖全区组织体系。五华区现有流动党员130名,其中:流入42名,流出88名。设立“片区型党组织”,推动进城务工人员中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片区建立党支部,组织外来务工党员开展理论学习、技能培训、权益维护、文化体育等各种活动,关心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将党组织的设置和党的工作拓展到流动党员的工作区、居住区和社会活动区。2006年11月我们就在五华区商业、服务业较为发达的昆都片区,成立了“昆都片区进城务工党支部”,为进城务党员安下了“家”。
  跨区“联建党组织”,探索流出地与流入地双向共管的模式。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一身牵两头的特点,流出地或流入地任何一方党组织的单向管理,都有局限性。2008年,五华区委组织部与东川区委组织部共同合作,东川区舍块乡同五华区黑林铺街道党工委联合成立了昆明太阳鸟药业有限公司党支部,凡是由东川区舍块乡流入五华区的党员全部纳入党支部管理,将流出地管理和流入地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双向共管流动党员的新模式。
  二、创新管理机制,规范管理服务,确保“管好”。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构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必须健全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方法,提升党员管理的水平。
  健全制度,创新管理模式。一是建立了“三级管理”制度。区委组织部实行宏观管理;基层党(工)委主抓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党支部具体负责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以及流动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二是建立了流动党员登记制度。由支部对流出和流入党员姓名、年龄、入党时间、流出和流入时间、住址、通讯地址及联系方法逐一登记造册,实现流动党员信息的动态管理。三是健全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党支部各项制度,统一制定了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学习、思想汇报、“三会一课”、目标管理、创先争优等7项制度。四是建立了“三定”联系制度。党支部“定人”与外出党员结成对子,联系人“定时”与外出党员联系,党支部给联系人“定责”。五是建立考核检查制度。层层建立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抓督查考核,形成双向管理的格局。
  规范管理,形成操作流程。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流动党员管理流程。一是登记,“两站一支部”、党员服务中心及“两新”组织党组织等接纳流动党员时,要求其填写《流动党员情况登记表》。二是告知,在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时,由工作人员告知流动党员各党员服务中心的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三是联系,由社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与每一位流动党员取得联系,进一步了解组织关系情况、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四是落实,经过登记、告知和了解情况,对于具备条件的,要求尽快转入组织关系;在辖区外的其它单位居住、工作的,要求尽快与原单位党组织或现所在地单位党组织取得联系,落实组织关系。五是服务,依托党员服务中心(站),形成区、街道、社区共同管理流动党员的工作机制,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
  三、创新教育方式,搭建活动载体,突出“管实”。坚持动态管理与全覆盖相结合、规范管理与大胆创新相结合,努力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的管理就覆盖到哪里,使流动党员都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
  创新教育方式,寓管理于教育之中。各基层党组织坚持以业余、分散、小型为主,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经常性教育管理。对外出流动党员,坚持定期联络,每月以电话、手机短信、信件等手段与外出党员加强联系,了解工作学习情况,邮寄学习资料,通报党组织工作动态;同时抓住时机,在流动党员外出登记、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时,由所在党支部指派专人谈话,开展行前教育,在流动党员节假日返乡之机,采取组织走访、座谈、交心谈心活动等多种方式,了解《流动党员活动证》的使用情况,加强思想教育。对流入党员,依托党员服务中心(站)为流动党员提供培训服务,采取上门送学、手机短信党课、网络组织生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提高流动党员的政治素质。
  搭建活动载体,寓管理于日常活动之中。坚持开展“党员找组织,组织找党员”活动,及时将流动党员纳入服务和管理,为有条件的流动党员“设岗定责”,积极组织流动党员开展“党员活动日”、 “党员先锋岗”、“三亮一树立”等活动,参与城乡互帮互助、党员先锋林和城乡清洁、“四创两争”等地区性、群众性、公益性活动,为他们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让流动党员增强党性观念,经受党性锻炼,为党徽争光、为党旗添彩。2007年以来先后有5名流动党员受到了区委和街道党工委的表彰,昆都片区进城务工党支部2名流动党员被公安五华分局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和治安积极分子。
  四、创新服务平台,关爱流动党员,力求“管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将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服务意识,寓教育管理于服务当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归属感,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搭建流动党员咨询服务平台。在“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平台的基础上,各街道党工委均设立了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为流动党员在生产生活服务、社会事务服务、党务知识服务等各个方面提供信息“导航”,倾心听所怨,尽心帮所困,听取党员的情况反映、意见建议,帮助解决相关困难和问题。
  搭建流动党员致富创业平台。利用党校、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及涉农部门培训阵地,以党员素质提升工程为基础,强化技术技能培训;依托党员服务中心、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劳动力市场等机构,提供便利的就业服务,坚持每月19日的“五华就业日”这一劳动就业活动载体,举办公益性免费的招聘,利用设立在社区的公共就业信息发布栏,及时为流动党员提供就业信息。通过整合各类信贷资源,提供贴息贷款,帮助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党员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致富。
  搭建流动党员关爱帮扶平台。依托五华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及时为流动党员子女就学、法律咨询等提供帮助和服务;建立流动党员困难帮扶制度,党组织对因灾、因病等导致家庭困难的流动党员开展结对帮扶,千方百计帮助其个人和家庭解决具体困难。坚持春节、中秋、“七·一”等重大节日,进行走访慰问,让流动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