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村民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新时期农村党员如何发挥带动作用?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从2003年全面开展了农村党员“设岗定责”活动。设置到“产业岗”的党员因为懂技术能致富,在村里都成了人物;上了“信息岗”的外出党员负责帮助村民们在外地寻找致富线索……“设岗定责”活动给桓仁县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
农 村 党 员 怎 么 当
——来自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的报道
5月23日,雅河乡湾湾川村的葡萄园里,袁德发正忙着给两拃多长的葡萄藤“打尖”。去年葡萄行情好,一斤卖到一块二,靠着两亩葡萄园,袁德发收入近万元。就在几年前,这块地里产的苞米还卖不到两千元,县里开展的党员“设岗定责”活动,让他的腰包鼓了起来。
“村民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新时期农村党员如何发挥带动作用?桓仁县从2003年全面开展了农村党员“设岗定责”活动。记者在桓仁走村串户,访山民,问干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发人深省。
从“油毡纸村”到“冰葡萄之乡”
北甸子乡长春沟村过去穷出了名,不少村民家草房漏雨,只好找油毡纸压上凑合,189户人家,戴上了“油毡纸村”的帽子。村支书刘启家说:“全村17名党员,总觉得抬不起头来。”
2001年,村里发动种植葡萄,村民不买账,党员干部打了先锋。两年后,乡里从加拿大引进5000棵冰葡萄苗,村民们还是拿不准:这品种国内很少见,要等到天寒地冻了才能采摘,说什么榨出的汁是“液体黄金”,忽忽悠悠的怕是没谱。
上面让搞党员“设岗定责”,10位有点技术积累的党员派上了用场:每个“产业岗”的党员少则5户,多则8户,指导村民栽培冰葡萄。2003年,长春沟的党员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葡萄园里,自己懂的绝不留一手,不懂的就抓紧学,当年发展370亩。三年下来,村里边边角角都栽上了葡萄树,1000亩的规模让长春沟成为“冰葡萄之乡”,人均增收1500元。四外村屯也坐不住了,北甸子乡栽上了5000亩冰葡萄,还成立了协会,刘启家就是会长。会长刘书记由衷感叹:“因为懂技术能致富,现在村里的党员都成了人物!”
记者感言:由“抬不起头”到“成了人物”,长春沟的党员起了变化。在农村,党员的地位也要靠实力说话――日子过得不咋地,带动致富谈不上,这样的党员群众难信服。农村党员怎么干?桓仁县的“设岗定责”活动找准了路,给党员以触动,也让他们“找到了感觉”。
流动的“信息岗”
沙尖子镇北沟村的张明珠最近发了笔“意外之财”。“土专家”法立军到吉林省通化市办事,意外地听说当地山野菜卖到17元一斤,他心里可真是小孩放鞭炮――又惊又喜,家里山野菜一斤不过5块钱!他把电话打到村支部,在村文化广场活动的张明珠得到了消息。二话不说,张明珠提着尼龙编织袋就上了去往通化的客车,里面装着满满的山野菜。一趟下来,张明珠几乎“白捡了”几百块!
哪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北沟村支部书记
村民刘维杰了解到养獭兔能赚钱,本溪市就有獭兔繁育场,电话就打给了在本溪打工的党员刘洪文。结果,10组獭兔落户刘维杰家,如今已发展到上百只。信息就是商机,通过流动的信息岗,北沟村打破了山村的闭塞,一条条党群联系热线上流金淌银。
记者感言:有这样一种说法:市场经济的规则,必然使党员的宗旨意识淡化。北沟子村的故事则说明:宗旨意识就是责任意识,党员责任意识强,就能随时随地、想方设法为民服务,市场也会成为一种载体。
义务党员“清洁工”
到桓仁一大景点“望天洞”,湾湾川村是必经之路。驱车经过湾湾川,但见村中柏油路宽阔平坦,时尚的路灯高耸,虽民居鳞次栉比,路面竟难觅半点生活垃圾,更无乡间常见的柴堆、灰堆和粪堆。问其故,村民笑答:“咱村有个党员清洁队。”
村支书李春平坦言,过去村里又脏又乱,今非昔比。2003年,村里在为党员“设岗定责”时,专门安排了“公益岗”,负责维护乡道、人畜饮水设施等,一些老龄党员也有了上阵的机会。拿村中3里多长的柏油路来说,每月逢1、11、21日,由11名党员分段清扫,党员外出,家属代替。之后又专门摆放了垃圾箱,依然是由党员义务收集、清理。袁德发说:“其实大家心里明镜似的,没用多长时间,路边的村民们倒垃圾也注意了。”
记者在湾湾川村部看到,“上岗尽责一览表”和“百分量化考核展示板”高挂,张三李四都分管啥、干的如何一目了然,清扫街道赫然在列。县里随同的同志说,向阳乡还有“党员一条街”――各村党员分别“承包”一条街巷,挨家督促环境卫生,还要协助综合治理。 记者感言:一街之不扫,何以得民心?党员的能力有大小,但最平常的付出,也能让老百姓竖起大拇指,说:“像个党员!”农村里少了大事件,但不缺赢得老百姓认可的大事业。农村党员还是要塌下身子,看看自己的观念,是否也该“打扫”一下?
村中“听证会”
老支书刘宪章名如其人。作为桓仁镇西关村退下来的支部书记,老头儿“一向敢说话”。村民三组2003年准备垫地,说好由村组出钱,一些村民还是认为花钱太多,“有那钱干点啥不行?”老支书在党员代表大会上把问题提了出来,经过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这事没办。原来,在党员“设岗定责”中,桓仁县专门设立了“监督岗”,村里办事公道、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多数成了监督员,监督村支部的工作。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桓仁县山多地少,村民生老病死后,调整土地成为大家伙利益攸关的焦点。按照国家政策,新生儿没有土地,一些村只好把集体的机动地拿出来救急,一碗水能否端平,村民们眼珠子都瞪得圆圆的。对此,雅河乡一些村开出了一剂妙方:召开听证会。需要调地的户把理由讲清楚,大家伙来评议,党员或群众代表监督,事情都摆在台面上,工作也就顺畅了。
如今,民主管理在雅河乡已经制度化。2004年年底乡党委定的《村级工作议事规则》立下规矩:每月村里至少要开一次“两委班子”联席会,成员都到场;商量村里的大事,要2/3以上人同意;必要时,就要开村民代表大会乃至村民大会啦。记者看到,这份乡里的“土办法”,把民主议事定得明明白白。
记者感言:农村党员不仅要面向群众,也要面向基层党组织。县委组织部的同志告诉记者,基层党员多数很在意自己的身份、权利。这也提醒我们,农村党支部是党员的娘家,其工作生动活泼与否,直接影响着普通党员带动作用的发挥,说是战斗堡垒,一点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