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摘编】 公信力是最经不起折腾的
发布时间:2010-09-27 15:36来源:
公信力是最经不起折腾的
万晓庆在2010年2月1日《学习时报》撰文:近日,在基层调研时了解到两件事。一件是某省前两年开始搞林权改革,把山林由集体经营变为农户个体经营,以利于更好地保护山林。但是,林改后反而出现了更严重的砍伐山林问题。基层的同志经过调研了解到,多年前,该地已经搞过一次山林承包,后来在没有说明原因的情况下,又将山林收归集体。这样一来,在承包时砍树卖钱的农户占了便宜,老老实实养护林木、有长期打算的农户吃了亏。于是,这一次林改,林权一到手,农户便赶紧砍树,生怕哪天改回去了再吃亏。另一件事是正在推行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按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45岁以下的农业人口,最少交纳15年的个人部分后,到60岁才能享受农村养老金。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许多农民却不乐意,他们提出只要求拿国家和集体给的那部分,而不出个人应交纳的那部分。在他们看来,15年的变数太大,怕政府变卦而享受不到养老金。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原因恐怕是复杂的,但归根到底是决策与执行决策中出了偏差。从大的方面讲,某些地方政府执行政策时左右摇摆,是造成民众无所适从并最终使自己失信于民的根本原因;从小的方面讲,不少干部在执行政策时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造成民众对政策出台的环节和执行政策的环节产生双重怀疑。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有一点可以肯定,公信力是最经不起折腾的。
学习型党组织的特点
邱炜煌在《党建研究》2010年第4期指出,学习型党组织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政治性。党组织的学习要切实避免以文体活动代替政治教育,尤其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性教育边缘化。要把马列 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风党性党纪教育作为必修课,自觉增强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二是研讨性。学习型党组织应该学研一体化,尤其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单位的思想工作实际,就某一专题进行系统学习和深入研讨,从而深化认识、形成共识。
三是实践性。学习型党组织特别强调联系实际学。学习不是纸上谈兵,要走出书斋,走出教室,向群众学,向基层学,向实践学,实践出真知。
四是创新性。学习型党组织要创新学习方法,比如反思式学习、互动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共享式学习、开放式学习等,都可以尝试,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活力。
五是实效性。要联系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风党纪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学习,分析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办法,使学习效果体现在推动工作、促进发展上。
反腐核心是监督制约权力
2010年1月21日《广州日报》有文章提到:近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出席广东省纪委十届四次全会时强调,反腐败的核心问题是对权力的监督制约,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关键是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科学化。汪洋指出,要以领导于部特别是一把手为重点,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体制,加大监督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一是分解配置权力科学化。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合理分解权力,优化权力结构,防止权力滥用。在目标原则上,要在党委领导下,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合理分解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在实现方式上,要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在具体措施上,要坚持依法执政,健全各部门、各系统内部权力的合理配置。二是权力运行规范化。在权力运行前,建立权力廉政风险评估防范机制。在权力运行中,建立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机制。在权力运行后,建立权力运行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三是权力监督制约常态化。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让权力监督常态化,要以公开、以制度来促进权力监督制约的常态化。同时,突出监督重点,积极探索有效监督一把手及权力部门的工作机制;拓展监督视野和范围,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监督实效。
干部延伸考察的实现途径
张成在《在党建研究》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干部任用延伸考察,重点要在时间、空间、内容、方法等方面探索落实。
一是延伸到原单位追溯考察。采取离岗学习培训、抽调参与中心工作等办法,对干部进行追溯考察,一般追溯到任现职前一至两个单位,重点考察干部在不同地方、部门任职过程中的德、能、勤、绩、廉情况,综合分析干部一贯表现。
二是延伸到试用期回访鉴评。在干部提拔任职后一段时间内,由原干部考察组采取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函询评议等方式进行回访鉴评,重新审视干部任职前的考察情况,跟踪考察干部任职后的现实表现。任后考察一要认真,不能把试用期考察做做样子,敷衍了事;二要认真,对于回访中发现的问题,敢于指出,不作隐瞒。
三是延伸到关节点跟踪考察。组织部门要在日常考察考核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干部在关键时刻的思想政治素质、决策执行能力、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以及任务完成情况,多侧面、多角度地掌握干部的现实表现,力求把干部考真、考实、考细、考准。
四是延伸到多领域联合审查。任前经济责任、用人责任、编制责任联合审查是发现干部“病根”所在的重要手段。要加大“三责联审”力度,大力推行群众公开质询问责制度,扩大民意调查范围,让更多的知情群众参与到干部延伸考察工作中来。
五是延伸到“八小时外”看表现。组织部门要通过任前公示到社区、品德反向测评、深入家访户访、实名举报查实奖励等措施,对干部的社交圈、生活圈进行客观评价,更准确地考察干部的“德”,减少和避免用人上的失误。
组织工作满意度需要精心呵护
曾献奇在《党建研究》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组织工作满意度是“易碎品”,经不得摔,需要各级组工干部精心呵护。
呵护“易碎品”,“硬度”需要增加。满意度是衡量组织工作的风向标,组织部门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练好“硬”功。要以“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为载体,引导组工干部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真心与群众交朋友,树立好“娘家”形象。要严格要求,强化责任,打造一支“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过硬队伍。积极开展“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察民情、识民意、解民难,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拥护。
呵护“易碎品”,根基需要搭稳。切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着力突出“五抓”:抓组织,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式,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抓班子,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抓载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活力;抓保障,健全基层党员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抓统筹,构建以城带乡、资源共享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呵护“易碎品”,瑕疵需要修复。民意调查不是应景之作,应善待群众的批评和不满,精心修复瑕疵,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关键是要坚持“三公”原则选用干部。“察”要公正,慎重对待考察期间群众的反映,深入调查核实,客观评价干部;“选”要公平,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决”要公明,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才、看干部,选出了“想于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于部,群众的满意度不愁不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