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公推公选乡镇党政正职担任副县级领导干部工作总结
□ 中共昆明市委组织部县(市)区干部处
为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关于“要格外关注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的要求,市委组织部努力探索从基层选拔任用干部的新机制,全面落实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做好公推公选乡镇党政正职工作。
这次公推公选,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好中择优,优中选强,推行资格条件程序公开,个人自荐、群众举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差额竞争贯穿始终,探索全委会差额票决新方法,着力解决简单以票取人问题。这项工作于2010年4月初正式启动,全市共有174人提交报名表,县(市)区委组织部初步审查有164人符合条件,其中,161人通过了市委组织部的资格复审,54人进入考察程序,53人进入全委会票决程序,23人获得地方党委推荐。市委综合考虑干部德才表现、工作实绩、能力特长,研究决定了20人的使用意见。
一、公推公选工作的主要做法
这次公推公选的基本程序主要有八个步骤:一是公布资格条件;二是公开报名;三是资格审查和公示;四是民主推荐;五是差额考察;六是全委会差额票决;七是酝酿和讨论决定;八是任职。这些程序是在总结以往干部选拔和公开选拔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推敲、认真研究后确定的。各考察组严格执行既定程序,把握关键环节,在进一步扩大民主、改进考察方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严明组织人事纪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公推公选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
1.市县两级党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公推公选健康有序。这次公推公选是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新尝试,各县(市)区党委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干部寄予厚望,各方面十分关注。市委对搞好这次公推公选高度重视,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多次听取市委组织部专题汇报,并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市县两级党委把这次公推公选作为贯彻“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省委组织工作会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一次再推动、再落实,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周密部署,精心安排,保证了公推公选工作有序进行。
2.坚持民主与公开,准确识别和评价干部。最大程度的民主与公开,是公推公选工作的核心价值取向,符合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把广大干部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真正落到实处。民主推荐的参与面与领导班子换届范围相当,14县(市)区领导干部会议共有2295人参加,其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420人,其他干部群众1875人。县(市)区党委全会共有354人参加,参与面到达了89%。实地考察时,以个别谈话方式听取了1055人的意见,发放民主测评和书面征求意见表1813份,并对考察对象工作实绩进行了公示。考察谈话有一定数量的村、社区普通群众参加,对干部的评价更加全面。考察组计票过程向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员公开,推荐考察情况和表决结果向全委会成员公开,工作实绩向辖区干部群众公开,市纪委对公推公选工作进行了全程监督。
3.竞争性选拔贯穿始终,着力解决简单以票取人问题。公推公选实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考察对象要在全委会票决前,发表10分钟左右的竞职演讲,还要回答全委会成员的提问,实现了“伯乐相马”与“赛场选马”的有机结合。考察组通过个别谈话、民主测评、实绩分析、集体面谈、延伸考察等方式,对考察对象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将推荐考察情况向县(市)区委主要领导同志进行了反馈。县(市)区委召开常委会对人选情况进行了酝酿,决定提交全会票决。经过全委会差额票决,23位同志脱颖而出,地方党委作为拟提拔人选向市委推荐。
4.引导与制约并重,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氛围。公推公选坚持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监督,加强正面引导,同时加大查处力度,匡正选人用人环境。一是将程序资格条件与人选报名情况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二是书面征求纪委、检察机关、审计部门意见,接受有关方面监督;三是设立专门举报电话,与“12380”举报电话一起,全天候受理监督举报;四是集中学习省委组织部近期通报,强化工作纪律与责任意识,在会议推荐时对拉票行为进行了民意调查,谈话推荐时了解了报名人选有无拉票情况。
二、公推公选工作的主要成效
这次公推公选,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着眼于领导班子长远建设,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实现了组织满意、群众赞成、社会认可的有机统一。
1.加大了干部交流力度。让干部到新单位新环境不熟悉的领域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工作热情,调动积极因素,发挥干部的创造潜能,避免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羁绊,有利于全方面培养造就人才,增强班子整体活力。机关干部到基层,可以发挥视野开阔、善于宏观思考的优势;基层干部进机关,可以发挥熟悉基层、作风务实的长处。这次公推公选,遴选了16名干部到市级机关任职,4名干部交流到其他县市任职,全部实现了易地交流。交流干部的能力特长、熟悉领域、性格气质和工作经验,符合现班子结构需要,能与班子成员形成互补,对于整体职能的发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交流干部和本地干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改善了领导班子结构。近年来,特别是经过公开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和经济学博士等工作,我市县级领导班子的年龄、文化、党派、性别结构等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传统型、管理型干部多,而工业化、城市化方面的人才偏少,个别市直部门缺乏基层工作经历丰富,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利益关系的干部。这次新提拔的20名干部均具有较为丰富的基层领导经验,19人为现任或曾经担任过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书记。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善于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沟通协调能力较强,在所在地方做出实绩,群众口碑较好。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工作经验能与班子成员形成互补,将推动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
3.树立了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是保证党政领导机关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战略举措。领导班子换届时,新提拔进班子的多是优秀乡镇党委书记或有此经历的干部,这次集中遴选20名基层干部到市级机关任职,规模较大,影响深远,是对从基层一线遴选和培养党政领导干部新机制的有益探索,形成了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从座谈会反馈的情况看,广大干部群众对这次公推公选反映很好,建议形成长效机制。同时,建议遴选一批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培养锻炼,引导广大干部到基层干事创业。
4.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满意度。专门针对优秀乡镇党政正职进行公推公选,在我市还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市委对基层干部的重视与爱护,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考察组工作期间,对公推公选工作进行了民意调查,并召开座谈会当面听取意见,民意调查群众满意度达到了99.3%。新提拔干部任前公示期间,组织部门未收到不良情况反映和对干部工作实绩的异议。无论是参加竞争的干部,还是普通干部群众,都普遍认为,公推公选程序规范,过程透明,拼的是民意和政绩,能上不能上都服气!
三、面向基层公推公选领导干部,将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多次强调,各级党政机关提拔领导干部,要优先从有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和人才中选拔。省委和省委组织部对抓基层、打基础,从基层遴选干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市委对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培养选拔干部高度重视,明确这次公推公选不是权宜之计,不是一时之举,而是要作为一项重要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形成干部从基层来到基层去的长效机制。从市委组织部掌握情况看,机关干部不愿到乡镇特别是边远地区工作的情形有所改变,许多干部主动表达了到基层一线工作的意愿,要求到乡镇增长才干、锤炼作风,提升个人素质,积聚成长后劲。市委组织部正在研究制定相关制度,面向基层选拔干部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同时,也在考虑从市级机关遴选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街道)任职,形成良性互动的干部交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