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昆明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出“组合拳”
发布时间:2010-09-29 16:04来源:
□ 赵 武
中共昆明市委着力于干部人事制度综合性改革,在努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上下功夫。近期,昆明市选拔了20名有乡镇党政正职任职经历的干部,提拔为副处级领导干部,异地交流安排在县级党政机关任职。业内人士称,“选拔这一批干部,推进了多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昆明干部人事制度综合改革的样本,是单兵突进向整体推进的‘组合拳’”。
创新了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
定向在有乡镇党政正职任职经历的干部中选拔副处级领导干部,在昆明是首次,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昆明市委组织部精心制定了选拔工作方案,建立了一套相应的配套制度和工作流程。选拔这批干部共经历了8个步骤,一是根据市直部门和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职位空缺情况,确定了20个职位,通过干部会议公布。二是明确选拔的资格和条件,把有3年以上乡镇(街道)党政正职任职经历作为一个重要条件。三是公开报名,组织全市133个乡镇(街道)、400余个县(市)区直属部门的干部进行自荐,扩大了选人用人视野,全市共有174名干部报名,这种组织推荐、群众举荐和干部自荐相结合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组织与干部的双向选择,实现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四是资格审核,由县(市)区委组织部和市委组织部对174名报名干部进行联合审核,161名干部通过了审验,并将审核后的人选进行了公示。五是民主推荐,由市委派出干部考察组,在各县(市)区组织干部、群众对已经通过审核的本地干部进行民主推荐,全市共有2295名干部群众参加了民主推荐,落实了“多数人选人”的要求,共产生了54名考察人选。六是考察,市委干部考察组对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的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53名考察对象,在考察中,共听取1055人的意见,并将考察材料及考察对象的工作实绩向辖区干部群众公开,进一步提高了干部工作的透明度。七是由县(市)区委全委会对考察对象进行差额票决,考察对象在县(市)区委全委会票决前,发表竞职演讲,并回答全委会成员的提问,将“伯乐相马”与“赛场选马”有机地结合起来,53名考察对象分别经所在的县(市)区委全委会票决,23名干部得票过半,由县(市)区委向市委推荐23名市管干部拟提拔人选。八是由市委组织部向市委提交23名人选,由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任命了20名干部。纵观8个步骤,干部选拔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很明显,每个程序都有人被淘汰,探索了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的全新途径,在动议、提名、推荐、考察、酝酿、决定任命等多个流程中创造性推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了面向基层的干部培养选拔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昆明市在这批干部选拔的资格条件中明确规定,“有任乡镇(街道)党政正职3年以上经历”,明确这样一条,体现了切实关注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留意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不亏待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全市133个乡镇(街道)和400余个县(市)区直属部门中,共有161名干部具备资格、符合条件,成为选拔范围。晋宁县财政局党支部书记王雷说,“明确这样的资格和条件,牢固地树立了重视基层的鲜明导向,证实了干部在最基层的业绩也不会被组织忽视、遗忘,扭转了‘领导机关层次高、机会多、提拔快’的观念,传播了‘基层长才干,一线出干部’的理论。”
贯彻领导机关的干部要从基层来,要到基层去的要求。干部在基层成长,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在基层培养是昆明市一贯坚持的原则。注意把有潜力的年轻干部派到基层接受锻炼和考验,适时把具有基层领导经验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是昆明市的一贯做法。把“有3年以上乡镇(街道)任职经历”作为选拔的资格和条件,同时发挥了正向激励作用。一些基层干部反映,“一年半载就想在基层‘镀金’已经行不通了”。晋宁县上蒜乡党委书记赵丽娟说,“选拔这批干部,一是使很多乡镇的干部更安心在乡镇工作,二是使不少年轻干部产生了到乡镇锻炼的愿望,改写了安排年轻干部到乡镇去工作,还要反复做思想工作的历史。”
领导机关的干部只有熟悉基层,才能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政策;只有经过基层历练,才能具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昆明市委的共识。新选拔的20名领导干部安排在县级党政机关任职,改善了机关领导班子的结构,提高了有基层工作经历成员的比例。五华区、官渡区的几名干部说,“有乡镇任职经历的干部,熟悉基层的情况,了解基层干部盼什么,需要什么,乡镇干部到县级机关任职,加大了干部的纵向交流力度,有利于杜绝机关在制定政策中出现一些不切实际的现象,基层的工作就更好做了。”
提高了干部工作民主的科学性
扩大干部工作的民主,提高干部工作民主的科学性和真实性,防止唯“民主推荐票”取人,正是昆明市委多年来积极探索和努力破解的难题。
在选拔这批干部的过程中,先后在14县(市)区分别召开民主推荐会,按照知情和相关的原则,召集了2295人参加会议投票推荐,1055人参加谈话推荐,发放民主测评表和书面征求意见表1813份,回收民意调查表2295份,经考察组综合分析,产生了53名考察对象,考察过程中共找1055人了解考察对象的情况。从参与到民主中的人员构成看,县(市)区委党委委员、候补委员、纪委委员、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县(市)区直属部门负责人是主体,同时,还有部分村(社区)的干部和群众,他们对这些在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岗位有3以上年任职经历的干部比较熟悉,由这些人员参加民主推荐、考察谈话,使干部工作民主的科学性、真实性进一步增强。
由县(市)区委全委会对拟提拔的市管干部进行差额投票表决,并由县(市)区委向市委推荐拟提拔人选,是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一种新形式,是提高干部工作民主科学性、真实性的一次新探索,是贯彻干部工作民主知情性原则,实现市、县两级党委联动把关的新尝试。市委考察组将53名考察人选分别交14县(市)区委,由县(市)区党委全委会对考察对象进行了差额票决,其中有个别同志在民主推荐中得票率列本县第一位,但在全委会差额票决中得票率未能过半,23人获50%以上表决票,作为县(市)区委向市委推荐的拟提拔人选,充分发挥了县(市)区委全委会了解考察人选的优势,使整个选拔过程防止了“唯推荐票”取人。
增强了干部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推进干部工作信息公开,明确信息公开内容,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渠道,提高选人用人透明度,是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群众对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措施。
适时发布干部工作政策法规、领导班子职位空缺情况及其岗位职责要求。昆明市这次定向选拔,公布了资格条件,采用了公开报名方式,公示了符合条件人员。全市174名干部提交了报名表,经县、市两级组织部门审核资格条件,161人进入选拔范围,并进行了公示。考察组长在干部推荐动员会上,对任用资格、任用职位、岗位职责要求进行了明确,使原本神秘的动议和提名环节都公开透明。
公开考察对象或拟任人选的基本情况、干部选拔任用结果。53名被列为考察对象后,考察组在发布了考察预告的基础上,经深入细致地考察,对53人的考察结果及工作实绩也进行了公示,保证了干部实绩的真实性,防止了考察材料失真失实的问题。经市委常委会表决拟任用的人员,在《昆明日报》和有关网站上进行了公示,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最终任用结果通过《干部任免动态》向全市发布。
实行干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结果在领导班子内公开制度。考察组在具体工作中,推荐票计票过程和考察组考察过程接受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员监督,推荐结果、考察结论、表决结果向全委会成员公开。公开的阳光照进了整个选拔任用的全过程,使不正之风无藏身之所,使所有参与和了解这次选拔工作的干部、群众心里都“亮堂”。几名在民主推荐和县(市)区委全委会票决中落选的干部反映,“这次选拔干部的程序公开,过程透明,自己虽然没有被提拔,但很服气!而且这一过程比结果显得更重要。”为评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效果,昆明市委专题对这批干部的选拔工作进行了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满意率达99.3%。
(作者单位:中共昆明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