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宜良县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0-09-29 16:05来源:
□ 赵春泉
宜良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全县2009年底共有党员22756名,其中农村党员有14666名,占全县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二。近年来,宜良县结合新时期新形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实际,把握重点、强力推进、谋划全局,作了一系列积极、有益的探索,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相应成效,全面夯实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石。
以村“两委”班子的选配为重点,不断夯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工作能力。“班子强不强,关键还在带头人”。2007年以来,我县以第三、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为契机,大力调整村“两委”班子结构,充实工作力量,增强工作干劲和活力。在第四届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我县认真结合县情、乡(镇)情、村情和各地选情,积极稳妥地进行探索:一是严把候选人资格审查关。除市委规定的八种情形外,又明确规定:“担任村组干部期间不能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交办工作任务的或本人不履职和提出辞职的”,不宜推为村“两委”成员候选人,同时对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候选人,在乡镇党委初审的基础上,报县纪检、公安、检察院、法院、农经五部门进行资格审查,从组织程序上将那些动辄撂挑子、耍滑头及存在违法违纪的候选人排除在村“两委”班子成员之外。二是充分调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换届选举中的核心主导和中坚骨干作用。在操作程序上实行“先党组织、后村委会”,鼓励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提倡由村党组织委员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担任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并积极鼓励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经过推任担任村民小组长。
以突出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为重点,不断强化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自2000年实行村级体制改革以来,我县认真做好“三个落实”:一是落实“一制三化”机制,即在全县农村基层组织中认真落实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实现村级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的目标,并一以贯之地长期坚持。二是落实完善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村级)财务公开同步推进协调机制。党务、村务、财务的公开工作,紧紧围绕农村党员、群众最关心的村级财务管理、使用,发展党员工作,与农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方针的发布等重点,确保村民知情权、监督权得到实现。三是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部分村先行探索实施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省、市各级要求,在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结束后,县、乡(镇)两级明职责、定措施、抓督促,在全县农村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以健全保障经费支出的长效机制为重点,不断完善财政对农村基层党建经费的刚性投入和监督激励制度。对基层党建经费的投入和管理、使用,我县注重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抓好财政定期经费补助资金的落实。根据省委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实施意见要求,县委专题研究,决定从2010年起,为137个村(社区)列支党建工作经费2万元,目前该块资金已由县财政部门纳入2010年财政预算编制,并按规定程序予以下拨。二是以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制度建设为抓手,切实做好对农村基层党建及其他工作经费开支使用的监督审计和把关核查工作。三是建立党建经费投入的重点倾斜机制。为确保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经费倾斜补助,在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工作绩效管理中探索引入了经济奖惩评估机制。
以相对薄弱后进村的整顿为重点,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整体提升。在前期整顿提高的基础上,我县抓住第四届村“两委”换届的有利时机,从三个方面加强相对薄弱后进村的整顿:一是结合村情选情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为拓宽选任用人视野和干部来源渠道,经乡镇党委认真考察,选派部分优秀机关干部到12个村任职并经党内公推直选担任所在村党组织书记,有1个重点村实现了村党组织书记跨村选任。二是县、乡(镇)合力抓督促。县委组织部、各乡镇党委在新班子产生后,通过集中培训、走访调研、会议督促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相对薄弱后进村工作的跟踪了解和指导协调。三是民意调查看实效。有针对性的抽取一个村,开展对新老班子工作满意度的民意调查测评,从统计汇总的结果看,无论是综合评价指标还是分项评价指标反映出的群众满意度,都较之上一届有明显的提高。
以村集体经济实力为量化考核重点,指导、督促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抓落实、谋发展整体能力的提高。在千方百计增加财政投入的“外培”机制的同时,我县注重农村基层组织自身“内生”发展机制的引导激励。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上,我们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统筹协调,把好政策导向,提供信息、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积极扶持,用循序引导而非行政强制的方式促进村集体经济的良性发展。二是因地制宜,不搞一窝蜂,不搞一刀切。三是重点扶持,以典型带全局。对一些发展起步较好较快,对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村,县委在全局统筹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优惠和照顾奖励,带动激励各村在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的道路上,结合实际、不等不靠,开动脑筋、想尽办法,为富民兴村大业充分发挥“两委”一班人的聪明才智和奉献精神。
以实现建设、管理、使用有机衔接、相互促进为重点,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阵地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依托村级活动场所和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两大平台,我县按照整合资源、促进最大效用发挥的总体思路,抓好建设、管理、使用三个环节,切实加强党建工作阵地建设:一是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完成建设任务。目前,全县137个村实现了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全覆盖。二是重实效、重改进、重提升,切实抓好阵地的管理和使用。全县各村级活动场所按照“十有”标准,远程教育接收站点按照市委组织部远程教育中心的要求,制定了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灵活多样地对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开展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使村级活动阵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以典型选树和宣传为重点,在农村基层形成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典型挖掘和塑造上,我们把握了三个关键因素:一是注重选取的典型的代表性。近年来,我县相继推出的反映优秀基层党员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服务麻风病人群体的电教片—《大山深处不老松》,反映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后反哺村民的金星模式,在中央、省、市各级都得到了高度评价和认可,多次获得中央和省、市级荣誉表彰。二是树立的典型要经得起实践和群众检验。匡远镇永新村土地流转、福谊村村民评村官、狗街镇中营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典型经验,近年来多次在全县性的会议上进行交流,并代表全县接受了省、市各级领导和部门的视察和观摩。三是典型的宣传上有深度和广度。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县广电局等职能部门在加强部门联动的同时,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特别是新闻媒体的互动协调,以录制党教片,省、市、县电视台播放,政府门户网站发布,在省、市党报党刊发表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先进,在全县上下努力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
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后备人才的培养储备为重点,确保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薪火传承、后继有人。为防止和避免农村基层组织在运行一定时期后,出现新老队伍青黄不接、接班人断层等现象,我县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采取了以下几项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措施:一是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塑造。通过大力实施“三培养”战略,认真落实宜良县发展党员“五项制度”(入党介绍人资格审查制及发展党员预审制、公示制、票决制、责任过失追究制),不断提高农村党员队伍和村干部队伍总体素质。二是对外出返乡人才的发现和使用。鼓励、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外出务工返乡人员,转业退伍士兵,毕业在家的大中专毕业生四类人,符合条件的积极参与村“两委”换届选举和村级事务日常管理,增加农村基层组织的人才蓄水量。三是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为他们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和干事创业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目前全县在岗的121名大学生村官,34名担任所在村党组织副书记,87名担任村委会副主任,为所在村经济社会事务的发展积极贡献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并通过他们的努力勤奋工作,为所任职村带来强劲的干事谋发展的“鲇鱼效应”。
(作者系中共宜良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