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昆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范光华
建立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是贯彻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愿望,也是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关注民生、服务群众的重要举措。通过乡镇(街道)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培训,对于推进乡镇(街道)、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区工作平台在构建和谐昆明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实现昆明科学发展新跨越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基层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我市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工作于2003年4月启动。到目前为止,全市13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全部建立了社会保障事务所;依托1599个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建设了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站449个;根据企业状况和退休人员分布情况,建立了22个企业型社区服务站。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四级社会保障工作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
一是机构设置情况。各县(市)区增设社区社会保障管理职能部门,增加了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统一乡镇(街道)事务所和社区服务站名称。
二是人员配备情况。全市乡镇(街道)事务所已配备专兼职管理服务人员465人,平均每个事务所有3名以上工作人员;各社区服务站已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1132人,平均每个服务站2个人以上,基本实现了已建所(站)均配有专兼职工作人员。
三是办公场地落实情况。事务所已落实办公服务场地(含办公、服务窗口、档案室)面积6799㎡,平均每个所51㎡;社区服务站落实办公服务场地面积12557㎡,平均每个站28㎡。全市所有所(站)基本都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和档案存放地点。
四是经费投入、设备配置情况。各级社区社会保障平台的人员经费均纳入了财政预算。事务所明确为财政全额拨款,服务站人员实行聘用。目前,全市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为事务所配置办公设备560台/套、服务站配置办公设备853台/套,基本实现了所(站)都有开展业务工作所必需的办公设备和网络联接、数据资源共享的条件。此外,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支持下,为全市达标事务所配备92辆劳动保障执法监察车辆。
五是制度建设情况。各县(市)区普遍建立了社区平台建设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工作例会、协调联络会议、定期通报、督促检查等制度;完善了《工作职责》、《工作流程》、《服务项目》、《服务规范》、《工作台帐》等管理规章,并统一上墙(上板)予以公示,做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六是工作开展情况。全市各级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服务平台普遍开展了就业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职业介绍、劳务交流、劳务输出、就业培训、再就业援助、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劳动者维权、法制宣传、最低生活保障等基础性业务服务工作。2008年至2010年6月底,累计开展法制宣传34.7万人次、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9.2万人、职业介绍9.8万人次、劳务输出12.9万人次、社保服务74.8万人次、执法监察6595人次、劳动争议调解5340人次。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领导高度重视。针对乡镇(街道)、社区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工作,专门成立了由市政府领导任组长、19个市级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强化对社区平台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建立了社区工作平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由于领导重视,做到了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督促,年末有考核总结,确保了社区工作平台建设的稳步推进。
(二)政策措施完善。在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认真做好我市劳动社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昆政发〔2003〕10号)精神的基础上,针对我市社区工作平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制定出台了《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加强社区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昆政发〔2007〕56号)、《关于充实加强全市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的批复》(昆编〔2008〕1号)和《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我市加强社区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昆政办〔2008〕62号)等政策措施。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为社区平台建设实现“职责明确、科学配置、合理布局”的目标,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实施目督考核。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组织实施乡镇(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2113116”建设达标工作,通过分级投入,共同努力,力争到2010年底将全省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站)建成设施完备、制度健全、职责明确、运行正常、服务到位、作用明显的劳动保障工作服务平台。我们抓住实施“2113116”建设达标的机遇,加快了我市乡镇(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建设的步伐。同时,将建设达标工作纳入目督考核,实施专项督查。截止今年6月底,全市已建设达标事务所127个,占133个乡镇(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的95%。
我市的社区平台建设工作,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配合下,通过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其经办机构的共同努力,在推进社区平台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具体业务工作开展方面,西山区充分发挥所(站)的基础前沿作用,创新工作方式,积极为自谋职业及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申报、核定工作;在人员素质提高方面,盘龙区要求各业务经办机构定期对所(站)工作人员组织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业务、计算机操作等知识的培训,并坚持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加强所(站)交流与学习,不断提升工作人员“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在完成工作目标方面,五华、盘龙、西山、石林等县区通过制定工作目标、量化目标考核、落实工作责任等形式,依托所(站)认真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
虽然,我市的社区平台建设工作今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发展不平衡,管理服务水平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区工作平台人员队伍不稳定。目前,配备在社区工作平台上的工作人员中有50%属于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其工资待遇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他们承担着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入户调查、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人力资源基础数据统计、社会保险服务、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等繁重的工作任务。由于编制得不到落实、人员身份不明确、工资待遇偏低,思想不稳定,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是社区工作平台建设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随着大量的业务工作在基层服务平台开展,办公经费捉襟见肘,甚至一些基本的办公耗材都难以更换,大多数服务站举步维艰。经费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工作正常开展的“瓶颈”,与日益加大的工作重任不相适应。
三是社区服务站的基础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目前,各社会保障事务所(服务站)都有固定的办公场地,但离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服务范围延伸和扩展,难以体现为民、便民服务的承诺。
四是社区工作平台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由于受资金场地、技术、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信息化建设进度缓慢,已不能满足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四级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的需求,实现资源共享还有一定的困难。
四、工作设想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环节最少、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服务最好、效率最高”的要求,通过建立覆盖全市乡镇(街道)、社区社会保障工作平台,规范所(站)管理,完善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确保办事群众“来一次、到一个点,即可办完所有事情”,实现服务方式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的转变,服务模式由“纵向到底向横向到边”的扁平化服务方向转变。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窗口服务“四进”,即“领导进中心、人员进中心、公章进中心、文本进中心”;实现社区工作平台服务“四个一”,即“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一条线集中、一次性办结”;建立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多级社会保障平台联动解决问题工作机制;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齐抓共管、一心为民”的均等化公共服务新格局。
为此,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依托社区,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服务职能向社区延伸与拓展,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覆盖城乡居民的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形成以城乡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企业退休人员和社会保险参保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服务功能为主的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网络。
二是建立完善社区服务站“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的工作机制。以强化社区服务站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重点,做到职能定位明确,软硬件配套到位,服务规范达标,初步形成富有昆明特色的社区社会保障站。
三是建立社区平台建设经费保障长效机制。为妥善解决涉及社区平台建设长远发展的问题,协调财政等部门研究规范社区服务站工作经费及人员待遇的相关规定,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建立社区平台建设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筹集社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机构开展工作必需的相关工作经费。
四是在全市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将直接面向企事业单位和群众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以及服务社会的行政审批、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劳动保障监察、劳动调解仲裁、信息咨询等窗口单位,全部纳入创建活动范围。通过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把社会保障窗口服务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五是健全完善社区工作平台、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窗口服务工作制度,即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五公开”制、“五件”管理制、ab 角工作制、责任追究制和“便民服务联系卡”等制度,促进社区工作平台、社会保障窗口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六是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要求,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改善社区工作平台、社会保障窗口服务体系的基础环境。建立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四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系统和统一数据库、开发统一的应用软件。尽快将用工信息、政策法规、社会保险资金的缴纳、记录、核算、支付及查询等服务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加强资源数据库建设,形成全市统一的信息服务体系,为社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信息信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