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天地】严把“三关”确保课题研究高质高效推进
发布时间:2010-09-29 16:01来源:
□ 中共昆明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
昆明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办公室围绕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突出重点,把握课题研究关键环节,加大宏观统筹指导力度,扎实在开展人才资源统计分析、组织基础调研和指导咨询论证三个关键环节上狠下功夫,加强课题研究的督促指导工作力度,确保课题研究高效高质推进,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
一、严把数据统计关,保证基础数据可靠,家底清晰。人才资源统计是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基础。市规划办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力求通过人才资源统计调查,摸清底数,掌握情况,为制定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详实、准确的数据。一是加大组织协调力度,确保工作到位。由市委组织部、市统计局牵头,市工信委、人社、农业、科技等各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组织召开了工作协调会,建立了人才资源统计报表制度,就全市人才资源状况基础统计工作职能分工和任务部署进行了细化明确,确保了工作到位。二是规范统计指标,统一统计口径。由市委组织部、市统计局牵头,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多次讨论、修订,研究确定了统计指标体系,并下发了相关统计报表,研发了专门的统计软件,开展人才资源状况统计研究。三是扩大覆盖面,科学开展统计。以统计局为总指导,协调17个市直部门和驻昆单位共同承担人才资源状况统计分析工作,对所有人才资源数据进行统一核对、汇总、分析、研究和预测。每类人才资源都要求至少掌握2008和2009两年的统计数据,做到统计指标一致,统计数据准确,分析预测科学。在此基础上,撰写人才资源调查分析研究报告,分析研究我市人才队伍需求和总体状况。
二、严把调查研究关,保证基础调研深入,切合实际。深入扎实的开展好调查研究工作,是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结合的有力保证。市规划办面向基层,服务课题研究需要,认真做好课题保障工作。一是广泛征集汇编人才政策。面向全市就2000年1月1日以来,特别是2003年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我市各部门牵头制定的,以市委、市政府或各行业主管部门名义下发的,且目前仍在执行的各类政策性文件进行广泛征集,并在此基础上汇编成册。共收录汇编文件126篇,其中市级单位52篇,各县(市)区和三个开发(度假)区74篇。二是做好基础研究资料收集工作。对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科技、教育以及其他产业、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战略研究课题等相关基础资料进行了广泛收集和整理,进行了汇编,并刻录成光盘,提供给各个课题研究单位使用。三是面向基层开展书面调研。印发了关于开展书面调研的通知,书面征集各课题研究需要收集整理的工作资料和重点调研问题,梳理汇总后,形成调研提纲和工作要求,面向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广泛开展书面调研工作,收集、汇总形成了100余万字的书面调研报告。四是组织部分宏观性课题开展实地调研。本着节约、高效的工作原则,组织了包括云大、云师大、市直单位等8家课题研究单位,10个宏观性课题,20余人参加的实地调研。按照“职能单位全面调研、区域板块取样调查、行业典型重点了解”的工作思路,有代表的遴选了人才工作重点单位、高新区、经开区、五华区、官渡区、石林县、寻甸县等单位和县区,以及中铁集团、贵研铂业、南磷集团等人才密集、工作富有成效的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通过“听、议、看、思”的方式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收集第一手资料,感受第一线实践,帮助课题研究专家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论升华的转变,为规划编制提供基础支撑。
三、严把咨询论证关,保证成果紧贴需求,符合要求。开展课题研究咨询论证,是准确把握课题研究理论性与实践性需要之间的关系,为确保课题研究符合规划文本编制需求,增强规划科学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规划办从三个方面切实加大咨询论证会的督促指导工作。一是规范程序,制定咨询论证方案。起草印发了《昆明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研究课题专家咨询论证会工作方案》。方案对咨询论证的目的、标准和原则、组织召开方式和组织程序、专家构成、结果运用等方面提出了原则性要求,确保了各个课题研究咨询论证会方法可行、运行规范、论证高效、指导到位。二是关口前移,加强会前指导力度。规划办工作人员本着先学深,先悟透的工作理念,按照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要求,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确立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根据产业发展优势打造人才发展优势、着眼于区域发展特点凸显人才工作的特色三条原则,紧紧围绕昆明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对各研究课题的基本思路、技术路径、组织保障、计划进度等进行督促和指导。三是集体指导,结合需要进行指导。组建了由省市人才学专家、资深人才工作者组成的专家咨询库,聘请30余名专家担任咨询顾问,为规划编制和课题研究提供咨询论证支持。同时,组织规划办起草组人员全程参与课题调研、咨询论证会课题研究质量把关等重要环节,并从为规划编制起草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的角度,主动思考,全盘谋划,在研究中不断提升,在提升中加强指导,确保各个课题研究结果来源于理论研究,运用于实践需要,有效提升规划文本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