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随笔】抱怨世界只 会葬送自己
发布时间:2010-09-29 16:02来源:
——读《抱怨世界 不如改变自己》有感
□ 杨从祥
近日,在“读好书、求新知”活动中,偶得一本唐晓龙著、书名为《抱怨世界不如改变自己》的畅销书,起初很不以为然,总觉得这一类“说教式”的书籍在新华书店、图书市场、报刊亭、书摊上多了去了,作者无非就是想告诫人们要“少抱怨,多奉献”、诸如此类的老生常谈罢了。然而,当笔者信手翻开扉页,顿觉“眼前一亮”,不得不一目十行、一鼓作气将作者的思想“尽收囊中”。经细细品味、消化吸收其“精髓”后,笔者结合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工作实际,撰写《抱怨世界只会葬送自己》短文与“稿友”共勉。
其一,有些干部总嫌自己的工资太低、收入太少,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但实事求是地说,干部的现行工资、住房以及养老、医疗等福利,足以使我们工作方便、生活稳定。我们应该感谢党和人民。一位古代政治家曾与官员谈论薪俸问题,他劝诫说:“官俸虽不丰厚,但像井底之泉,可以天天汲水,不会干涸,因而要老老实实地过日子,不要贪图非分之财。”共产党人当然应比封建官吏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应该明白,党的干部除了为人民谋利益之外,不应谋求任何个人的特殊利益,这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想一想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而奉献、牺牲的老一辈共产党人,我们不应该算计个人的得失,倒是应该经常想一想:和那些生活在贫困之中的农民群众相比;和那些不能足额领取工资甚至下岗、失业的职工相比,我们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还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其二,有的干部看到别人有高档住宅、巨额存款、高级轿车,生活得很风光,就觉得自己付出太多、获取太少,怨叹不公平。有些部门特别是一些有审批职能的“实权”部门的干部甚至认为,那些富裕起来的人就是自己“帮扶”起来的,“他们发了大财,送给自己一点也是应该的。”昆明市三任规划局长李德昭、胡星、曾华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才逐一“落马”的。我们的一些干部,就是因为产生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才犯的错误。这种心理是和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境界格格不入的。“富民”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义务,看到一个地方的百姓富起来了,我们应该感到高兴,而不是心生怨气,甚至把帮助他们致富看成是一种交易,与之争利。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在这个位置上,就理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应该安这个贫、乐这个道。
其三,在一些干部眼里,权力不会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金钱才是最可靠的。因此,我们一些干部才提拔几年,就敛财几十万、几百万,“一朝权在手,便把利来谋”。事实上,“敛钱一旦成为目标,人性中的贪婪就会膨胀起来”(胡星语),灾难也就为期不远了。自古以来,鲜有做官的死于饥寒,但死于敛财的历朝历代都有。这几年揭露出来的一些贪官,在心灵被金钱扭曲之后,见钱眼开,见利忘义,到头来终将落得个可悲下场。胡星也是在“撞”进“铁窗”、“高墙”后才“醒悟”的——我“整”那么多钱有何用?!我们应该懂得,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不是金钱和财富,而是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不懈奋斗的品格和精神。这是衡量一个干部是否合格的最重要尺度。人不会把金钱带入坟墓,但金钱却能把人送入坟墓。明白了这些道理,党员干部更应该懂得,人生最可宝贵的是什么,我们应该追求什么。
其四,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才能安全、顺利、平稳过好金钱关。“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众目睽睽难逃脱。”陈毅同志的谆谆教诲我们要永远铭记在心。有人说,“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有的干部热衷和不三不四的人觥筹交错、吃吃喝喝,与身家上亿的“大老板”们称兄道弟、打得火热,总认为他们可以给自己“政绩”带来好处,固守“大干部傍大老板,大老板促大发展”的庸人逻辑,十分天真、一厢情愿的相信与之过从甚密地“交往”、处“朋友”还有可能多少占点“小便小宜”、沾点蝇头小利、整点“小恩小惠”。经验证明,这些“特别会巴结领导、领导特别会关照、特别能办事的人”才是最危险的。他们给你送金钱,送的绝对不是甜蜜、平安、祝福,而是毒药、炸弹、手铐。我们的干部只有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不义之钱不取,不正之财不沾,不廉之事不为,不洁之尘不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才能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干事。
(作者单位:昆明市纪委宣传教育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