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后发展地区如何打造人才新高地
发布时间:2010-11-22 10:26来源:
□ 高建明
前不久,全国、全省、全市人才工作会议先后召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人才工作迎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抢抓历史机遇,错位竞争、后来居上,打造人才新高地,确立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对后发展地区显得尤为迫切、更为紧要。近年来,寻甸县以推进科学发展新跨越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着力完善人才工作网络,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人才工作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效果。基本形成了包括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政策体系;赛场选马、竞争选才的选拔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机会、搭建了平台。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与寻甸科学发展新跨越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一些不适应不符合、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才资源分布和结构不合理。从分布上看,区域分布不均衡,呈现出县城、坝区、山区逐次递减的状况,越是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越缺人才;行业分布不均衡,高学历人才大量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行业。从人才结构上看,年龄结构不合理,人才年龄老化现象突出,个别领域出现了人才断层现象;专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经济管理、农业技术、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特别是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更少;学历结构不合理,大多为大专以下学历。
第二,吸引人才的竞争力不足。寻甸目前的人才政策、法规和制度虽然有所完善,但仍然相对滞后,政策的体系性、针对性还有待加强,尤其是人才优惠政策缺乏强有力的吸引力,影响和制约人才引进的因素较多。加之受全市政策性津补贴标准不一致及有关政策的规定所限,区域间同工不同酬问题较为突出,以公务员津补贴为例,我县公务员津补贴与一类区相差上万元,再受寻甸区位条件所限,致使本地人才难盘活、留不住,外地人才也难引进,难以形成人才高地。近三年来,我县共有73名优秀人才流出,其中正科级以上11人,大学以上学历55人,中高级以上职称19人。
第三,人才的创造活力不够。围绕育才、引才、聚才、选才、用才我们作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但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 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用非所学和专业不对口的现象较为突出,受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影响,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和经营性岗位被不懂专业、不善经营的人占用,而学有专长的人员又无岗可上,人才浪费和岗位浪费的问题仍然存在。由于现有考核体系尚未建立对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位分析制度,职责权三者不统一,考核结果与利益挂钩不紧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依然存在,挫伤了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了人才既少、又难以发挥作用的怪现象。
第四,企业对人才的吸附力不强。人才资源的聚集,归根结底要靠载体。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后发展地区开放度较低,市场经济不发达,客观造成了市场主体规模小、数量不足,实力不强,缺乏活力。目前我县的企业除少数几户外,大多经济实力弱、技术含量低,吸纳就业人员少。而昆明主城区的很多民营企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管理规范,企业成长目标明确,对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存在自发的内生需求。这样,人才载体的缺乏,对人才的成长机会、选择机会等都不利,客观造成了后发展地区对人才吸引力的下降。
第五,“四个尊重”的社会氛围不浓。由于经济发展状况、区域位置等因素,公众对人才工作认识缺位,缺乏认识了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还未真正形成。部分单位及领导对人才重视程度不够,对“人才第一资源”的认识不足,在人才资源开发上,引才用才观念和方法比较落后单一,没有将引进人才问题放到与招商引资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对待,没有充分认识到招商引资的背后是招才引智,在行动和行为上,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对金钱的崇拜、对项目的追求,导致在举措上往往重招商引资,而轻人才引进。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一种永不枯竭、可持续开发的资源,人才优势是最需培育、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一个地方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择木而栖的“凤凰”,只有打造一流的“软”、“硬”环境,筑巢引凤,才能汇聚一流人才。后发展地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得先机,打造人才新高地、确立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是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因素。结合寻甸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打造寻甸人才新高地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四个优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目前,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重资源开发轻人才开发、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吸引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在要素积累上过于偏重固定资产等物质资本和资金投入。作为后发展地区的寻甸,必须学习先进发达地区经验,找准工作定位,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把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来开发,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从我县现实情况看,做到人才优先,最为迫切的是解决好人才资本优先积累问题。同发达地区相比,我县人力资本投入水平较低,要实现人才优先发展,必须保证人才优先投入。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人才资本投入,每年按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一定比例安排年度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并随着财力增长逐步提高。除加大政府对人才发展的投入力度外,还要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
第二,坚持“高端引领”,推进人才队伍统筹发展。坚持高端引领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强化人才支撑。事实证明,谁拥有人才,谁就能创造辉煌、引领潮流、拥有未来,同样,谁拥有高层次领军人才,谁就能先行一步、快人一拍、把握主动。作为后发展地区的寻甸,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必须立足实际,不好高骛远,立足于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一方面要虚心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打破常规,大踏步地制定方方面面的优惠政策,真正让人才感到是“座上宾”、“掌中宝”,使他们来得“顺心”,干得“舒心”,留得“放心”。一方面要搭建人才成长平台,积极为人才施展才干、实现价值搭台子、竖梯子、铺路子、出点子、做嫁衣,努力做到“你有多大才,我搭多大台”,真正实现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作为有岗位,发展有空间。此外,要对各个领域人才现状和长远需求进行拉网式排查,在摸清家底基础上,未雨绸缪,制定培养开发措施,着力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人才急需紧缺问题。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大力加强人才市场、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建设,降低人才配置成本。在统筹人才队伍建设上,党政人才队伍,要着眼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要着眼于增强经济实力和企业竞争力;高技能人才队伍,要着眼于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农村实用人才,要着眼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
第三,坚持“人才强企”,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附力。人才与经济是呈正向发展的,产业的集聚往往会带来人才的集聚,人才的集聚又会带来产业更大规模的集聚。因此,要紧密结合经济、产业、项目进行人才载体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以大招商带来大项目,以大项目带来大发展,实现企业数量、规模、质量三提升,切实增强对人才的吸储能力。要引导和帮助企业牢固树立“人才强企”理念,真正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力量与核心资源来经营,逐步形成以各大企业为主体,学校、医院等人才载体容量较大单位为核心的人才集聚地,不断增强地区对人才的集聚能力,吸引人才前来工作,形成一定规模的集聚效应。要对各规模以上企业采取更加优惠和宽松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以增强其对人才的吸引能力。
第四,坚持“制度创新”,推进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实践证明,人才工作的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工作的机制。因此,我们要舍得花人力和物力成本去抓好人才机制的建立和落实,把好的经验和做法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力求具体的经验系统化,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人才机制。要以用好用活人才为着力点,改革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各项机制,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观念和制度性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统筹考虑、分类实施,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建立完善各具特色的分层分类培养机制,建立广覆盖、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各类人才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要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逐步打破人才的部门、地区、所有制壁垒,打通各类人才队伍之间的交流渠道,逐步实现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要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探索制定优秀人才突出贡献奖励办法等激励政策,使优秀人才的贡献与报酬合理挂钩,切实提高优秀拔尖人才政治、经济待遇,切实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要活化人才引进机制,努力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变“人才流动”为“知识流动”,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以更加广阔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不唯身份引进人才,不拘形式借用人才,不求所有使用人才。要在紧缺人才上下功夫,不追求面面俱到、“小而全”,而集中优势财力重点投资,引进紧缺急需人才。
第五,坚持“四个尊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要不断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切实履行“一把手”抓 “第一资源”责任制,真正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好人才工作。积极营造温馨和谐的人文社会环境。要在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浓厚氛围的基础上,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宣传创新,形成温馨、和谐、宽松、友爱、互助、平等的人际关系,对人才做到政治上爱护、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怀、人格上尊重,真正使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使各类人才充满实现自我抱负的快乐感、贡献社会的自豪感和得到认可的荣誉感,使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才智充分涌流。
(作者系中共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