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日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季官社区党总支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成为昆明市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季官社区的巨变,客观上借助了昆明市‘四退三还一护’、‘迁村并点’城中村改造的东风,但最根本的是,社区党总支始终坚持‘全心为民、有难官担、有福民享’的村训。”官渡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认为,正是因为社区党组织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居民群众脚踏实地,才闯出了一条和谐文明跨越发展新路子,为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作出了最佳注脚。
替群众着想
创新城中村改造模式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最难的一步莫过于征地拆迁。为此,季官社区党总支充分借鉴各省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从居民最担心的问题出发,大胆提出了“先建后拆、统一回迁、自助开发”的方案。
“要取得居民的信任,打消他们心中的疑虑,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们一个看得到的、好的结果。”季官社区党总支书记陈雁介绍,先建后拆就是分片区实施老村改造,动员群众拿到征地补偿款后,以入股方式筹资先建回迁房,待群众先看到落地的回迁房,心里踏实了再拆掉老村,从而彻底消除群众疑虑,为拆迁工作减少阻力。
在社区党总支的规划中,为兼顾公平,回迁安置房建设采用统一标准,即回迁安置房以每户3套计,一套约150平方米的大户型和两套约75平方米的小户型,共计300平方米。同时,为最大限度降低建设成本,并最大限度取信于民,征地拆迁项目由村民小组自主运作。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出发点,社区党总支牵头制定了征地拆迁方案,为随后的建设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说给群众听
做细宣传赢取信任
规划好的方案能否顺利实施,关键看能否得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针对群众虽认可拆迁政策,但却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对细节不断质疑的情况,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开始逐家逐户进一步讲解政策,对补偿标准、签订协议、安置分配、选房次序等细节反复宣讲,让群众吃下“定心丸”。
期间,社区孤寡老人王大爷由于习惯了在老宅生活,说什么也不愿意拆迁。为此,社区党员干部常常上门陪老人聊天,帮老人做饭,与老人交心谈心,宣讲政策,描绘拆迁后的新生活,足足用了两周时间,终于做通了老人的思想工作。“当时社区干部告诉我搬迁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我相信他们、相信党,就搬了。现在果真就住上了新房子。”坐在自己宽敞的客厅里,说起拆迁的事,王大爷笑得合不拢嘴。
2010年6月,随着回迁安置房临近完工,季官村老村拆迁工作启动,在旧房拆除的第一天,推倒的第一栋房子是社区党总支书记陈雁的。在党员干部细致工作和率先垂范下,旧房拆除工作异常顺利,仅用了8天时间,就顺利完成了342户的拆迁工作,创下昆明拆迁史上的奇迹。
做给群众看
阳光规范凝聚人心
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还要实实在在地干。
2009年5月,云秀小巷开建时,鉴于建设项目涉及几个亿且自主运作,社区党总支始终坚持规范、阳光操作,既促使干部抵御住“潜规则”下的巨大诱惑,又让群众信得过。
首先,以群众投资入股的征地补偿款为基础,社区于2009年11月9日注资1000万元成立昆明季官投资有限公司,严格遵循施工主体招投标制度,主动聘请官渡区审计造价部门对所有工程全程跟踪审计。多次邀请居民代表、党员、户主参观施工现场,接受群众监督,并认真回答有关咨询。
社区这一做法不仅赢得了支持,还凝聚了人心。在建设过程中,恰逢云秀路改造,得知附近一苗圃要处理苗木,社区党员干部赶紧带着居民去“捡便宜”,集体出钱、个人出力,仅花了10万元就买了6000余株苗木。然后社区又召集大家自学景观种植,义务移植这些树木,总共为集体节省了300多万元的资金。
2010年底,“云秀小巷”回迁安置房建成交付使用。针对不少群众对选房可能存在暗箱操作的疑虑,社区党总支要求采取公开抽签方式选房,有效防止了因分配不公而引起的社会矛盾发生。如今,每户居民不仅住进了一套150平方米的大房子,还有两套75平方米的房屋用于出租,平均每户每年可收取租金3万余元。
从此前的“破烂村”到现在环境宜人的城市新小区,季官社区完成了跨越发展的第一步。
(记者邓磊报道 李海曦摄)
季官社区发展历程
●2007年,季官社区完成换届选举,新一届“两委”班子带着703户居民的嘱托,开始谋求跨越发展。
●2009年,云秀小巷城中村改造项目启动,社区党总支创新提出“先建后拆、自助开发”的城中村改造新模式。
●2010年6月,云秀小巷回迁安置房主体工程完工,居民以每户3套、共计300平方米的标准回迁新居。随后老村342户在8天内完成拆迁,“有难官当、有福民享”的村训被刻上石碑,立于新村村口。
●2011年,季官社区开始股份制改造,成立投资公司,自主规划建设了面积约7万平方米的商业街区,同时鼓励就业、就学、赡养老人,居民开始了细水长流的幸福生活。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季官社区党总支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