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双方共同为东南亚中心揭幕
水生生物多样性实验室负责人陈小勇(右二)向来宾介绍实验室情况
东南亚中心工作人员合影
10月12日,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Southeast Asia Biod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东南亚中心”、“CAS-SEABRI”)在缅甸内比都召开了科技合作的协商会议,随后举行东南亚中心缅甸项目的揭幕仪式。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中国驻缅大使洪亮、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常务秘书长U Khin Maung Yee、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曹京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兼东南亚中心主任陈进、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姚永刚、缅甸林业研究所所长Thaung Naing Oo以及东南亚中心18名工作和科研人员和缅甸近45名工作人员共同参加了揭幕仪式。
白春礼在致辞中指出,缅甸等东南亚地区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最缺乏科学研究和保护的地区,东南亚中心的建立将为如何在国际间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提供一个模版。中缅两国山水相依,如何合作开展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将是双方面临的共同问题。白春礼对中缅双方科技人员所取得的前期成果表示了赞许,认为虽然中心成立只有一年时间,但双方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合作研究,比如在缅甸进行的联合生物多样性考察、科研人员互访和青年人才的培养等。最后,白春礼希望中国科学院内外各个科研单位与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通力合作,为缅甸以及东南亚各国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尽一份力。
随后,白春礼以及缅方代表一行人参观了东南亚中心综合楼;驻缅4个研究组(植物多样性与保护实验室、水生生物多样性实验室、传统医药与民族植物学实验室、动物多样性与保护实验室)介绍了各自的研究内容,并展示了部分科研成果。白春礼对东南亚中心在缅甸工作进展给予了肯定,同时缅方对配备了完善实验设施综合办公楼给予了高度赞许,并希望有更多的缅方人员参与到东南亚中心的科研项目之中。
东南亚中心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简称以下版纳植物园)负责组织、建设、管理和运行,联合昆明植物所、昆明动物所以及国内12家科研机构,与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等东南亚国家科教机构合作建立。东南亚中心以2013年版纳植物园(XTBG)与缅甸林业司签署的为期三年的合作备忘录为基础,开始在缅甸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等工作。2016年在版纳植物园的推动下中国科学院与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签署了为期五年的合作备忘录,为中缅双方进一步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2015年8月正式启动至今,在中科院国际合作局指导下,依据整体建设方案,东南亚中心各项工作进展良好。
东南亚中心在成立的一年多时间里,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由于此前在缅甸并无配套的实验室以及科研设备,科研人员需克服多重障碍开展科学研究。为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中缅双方通力合作,于2016年8月完成了东南亚中心缅甸项目实验室试验台和科研设备的运输、安装和调试工作。对东南亚中心在缅甸开展的实验设备安装、野外科学考察、联合科研项目等工作,缅方给予了充分支持,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部长、林业司长以及林业研究所所长等多次协调指导,解决了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对中方的科技支持高度赞许。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在中科院和缅甸自然资源与环保部的合作和沟通过程中,也提供了大量建议和殷切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