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编 张维麟 画
话题
近年来,我省乡村富民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不断向好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在乡村卫生环境上却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如“垃圾围村”、管理乏力、环保意识不足等。今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云南省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为我省各地提升整治城乡环境提供了总体遵循。如何破解乡村人居环境之困,各地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难题;综合对比各乡各村的实际情况,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创新落实工作机制,有效解决资金投入、管理人员、社会参与等环节,选择科学适宜的垃圾处理模式,让乡村更美丽宜人。
龙排村的无奈
不仅要加强经济建设和设施建设,还需在精神文明上狠下功夫
金秋时节,走进牟定县江坡镇龙排村,田间地头满是丰收的果实和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在一派遍布丰饶气息的田园画卷中,流过村子的龙川河多少有些“扎眼”:缓缓流淌的河水还算清澈,但两岸却堆积着不少生活垃圾,河面上不时会漂过一些烂菜叶、塑料袋……
“现在还算好多了,几年前的情况更严重。那时村里垃圾倒街口、污水随手泼、秸秆满地堆,村民们长久以来养成的生活陋习造成垃圾围村堵河,简直就是村子建设的最大痛处。”说起龙排村的过去,45岁的村党总支书杨丽芹语气中满是惭愧焦虑,“最严重的时候,龙川河已经从过去村民游泳、捣衣、洗菜甚至饮用的水源,发展到垃圾污染严重,河水发出恶臭的糟糕情形。”
为改变这种状况,江坡镇从2014年起把治理“垃圾围村”作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工作来抓,向上争取了10余万元项目资金,在人员较为集中的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和江坡、龙排、高平、民乐4个村委会的13个村民小组新建22个专用垃圾池、16个专用焚烧炉,目标就是从根本上治理垃圾“无处堆放、随处乱飞”的乱象。
项目有了,设施有了,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垃圾处理设施是有了,可后续的管理费用从哪儿来?”江坡镇镇长张良先对此很是苦恼:如果只靠村集体经济出资承包给个人管理,那全镇13个村经济情况参差不齐,有几个能维持?如果完全靠乡镇或上级党委政府拨款,财政又哪来这么一大笔经费支出?
在两难的选择中,江坡镇只好实行有钱的村出钱承包给个人管理,无钱的村由村民轮流管理的工作制度。这样一来,全镇“垃圾围村”的现象虽大有改观,但少数经济状况不理想的村庄的环境卫生问题依旧令人担忧,经常是垃圾池里空荡荡,池外却垃圾满地、堆积如山;有的村民还是图方便,习惯性地就将垃圾倒在自家门口,村里的垃圾池、焚烧炉等设施形同虚设。
“经费难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村民们长久以来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张良先深有感触地说:“乱扔垃圾看起来事小,但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环境。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加强经济建设和设施建设,还需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狠下功夫。”
“‘垃圾围村’治理并非只是某个地方的痛点,在全州、全省好多地方的农村都存在这一难题。”楚雄州住建局一位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仍是各地乡村建设中的老大难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大量出现的因对废旧塑料包、农膜、秸秆等处理不当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们“菜篮子”和“米袋子”的安全。
责任编辑:高佛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