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人才返回首页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公告: . 2025年度昆明市市级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公告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五)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四)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三)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二)
2006第十一期
专家预言:中国咖啡即将进入井喷时代
发布时间:2016-11-28 00:00来源:

    云岭先锋网讯(记者 杨旭东)记者从第26届世界咖啡科学大会获悉,随着世界咖啡巨头青睐中国市场并“攻城略地”的趋势,2018年后,中国人对咖啡需求将越来越大,未来消费空间巨大,中国咖啡消费有望迎来井喷时代。而作为中国咖啡“代名词”的云南,将凭借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获得重大机遇和发展。
    来自中国咖啡工程研究中心的陈振佳博士介绍,100多年前,咖啡种子被带到中国,先后在台湾和云南扎根,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中国咖啡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重要位置。据统计,截至2016年初,中国咖啡种植面积超过180万亩,总产量14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1.5%。全球有70多个国家生产咖啡,产量超过10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约21个,中国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咖啡业中云南的优势凸显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不仅有奇特多样的地貌和秀美壮观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近年来,也因咖啡种植的发展,而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点。“云南有着适宜咖啡生长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主要有德宏、保山、普洱、临沧四大产区,咖啡总种植面积高达177万亩,总产量13.9万吨,在全国占绝对优势。”陈振佳说。
    目前,云南咖啡近六成的产量来自普洱,截至2015年底,普洱市咖啡种植面积已达75.57万亩,产量5.79万吨,咖啡出口到美洲、欧洲、亚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德宏州作为“中国咖啡之乡”,咖啡面积发展至18.93万亩,产量1.77万吨;临沧市咖啡产业到2015年底,全市建成咖啡基地49.1万亩,产量1.69万吨;保山作为云南省咖啡产业化种植最早的地区,截至2015年末保山市也发展至18.77万亩,产量2.8万吨。
    据了解,云南可种植咖啡的热区面积在500万亩左右,回望2008年,云南的咖啡种植面积35万亩,产量2.8万吨,作为中国最大的咖啡出口基地,咖啡出口创汇仅次于蔬菜、烟草,位列第三。云南咖啡发展之快,俨然已经成了中国咖啡的代名词。
    咖啡工业全智能化生产实现零突破
    中国咖啡摆脱了以往专供原材料的形象,2008年,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后称后谷咖啡)停止向雀巢提供原材料,建成了自己的咖啡深加工生产线。至此,标志着中国咖啡开始迈向工业化道路。2016年底,后谷20000吨咖啡速溶粉生产线即将建成投产,届时,包括之前的咖啡深加工生产线,共有33000的咖啡深加工能力,这将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咖啡深加工产业园。
    中国咖啡已经有着上百年的种植历史,但咖啡工业的开启仅有20多年时间,中国最早的咖啡工业出现在海南,海南的力神咖啡建成年产325吨速溶粉生产线,国内更多三合一咖啡品牌都使用力神的速溶咖啡粉原料。2004年开始,后谷咖啡投入千万元研发经费,开启自主研发速溶粉生产线的工作,并于2008年8月8日,建成年产3000吨的速溶粉生产线。2015年,后谷咖啡再建设2万吨速溶粉生产线,预计2016年年底投产,新建的2万吨速溶粉生产线,实现了全智能控制,中国咖啡工业全智能化生产实现零的突破。也带中国咖啡品质不断提升上了一个新台阶。
    各类优势将有力促进云南咖啡的迅猛发展
    国内消费群体对咖啡需求越来越大,近年来,各大世界咖啡巨头纷纷抢占中国市场,国内咖啡企业也开始打造本土咖啡品牌,进行深加工,生产成速溶粉、咖啡饮料、现磨咖啡等咖啡产品。国内产咖啡远远不够未来消费空间巨大的国内市场,我国还需大量进口咖啡,咖啡进口量从1998年的1.39万吨增长到2015年5.92万吨,进口咖啡年均增长率约为13.7%。咖啡进口主要来自越南、印尼、美国、巴西、马来西亚和哥伦比亚等国家。
    市场需求对国内咖啡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云南将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不断加强咖啡国际贸易。
    2015年开通了首列“滇新欧”国际货运铁路专线,随后,又开通了“渝新欧”后谷咖啡国际专列,加强云南咖啡的国际贸易往来;2016年,滇渝联手共同打造重庆咖啡交易中心,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的咖啡电子交易平台、咖啡(跨境)电商平台和咖啡产业链融资增信平台,建设全国咖啡交易结算中心和咖啡大数据中心。重庆咖啡交易中心的上线开业,将进一步完善中国咖啡产业要素聚集流转市场,必将提速中国咖啡产业跨越发展。
    因此,业界人士预测,2018年后,中国咖啡必将进入第五个阶段,中国咖啡消费势将迎来井喷时代,云南也将凭借咖啡种植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获得重大机遇和发展。

 

责任编辑:王璐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