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人才返回首页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公告: . 2025年度昆明市市级机关公开遴选公务员公告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五)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四)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三) 昆明市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拟录用人员公示(二)
2006第十一期
[聚焦党代会报告] 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
发布时间:2016-12-20 00:00来源:

原标题:

聚焦党代会报告 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

    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结构改革、转变发展方式,是云南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使经济总量不断做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实现现代农业新发展

    农业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要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立足多样性资源,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良种化、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培育打造高品质的“绿色”“云系”“滇牌”农产品。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和业态。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产业是强省之基、兴滇之本、富民之源。要坚持供需两端发力、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结合,有力有序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加快构建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现代产业新体系。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加快烟草、冶金、能源、建材、石油和化工、建筑业等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创新资源,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能力,强化技术攻关,培育骨干企业和不断开发新产品,着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数字创意、航空等产业培育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培育重点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旅游文化、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实施服务经济“倍增”计划,推进“云上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云计算应用发展,促进现代金融、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园区优化布局,创新发展模式,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地规划建设管理园区,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实施质量强省战略。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破解云南发展瓶颈的现实需要。要坚定不移打好“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大会战,提速建设高铁、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加快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完善航空运输体系,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实现不同运输方式协调高效,发挥综合优势,提升交通物流的整体效率,加快形成有效支撑云南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围绕区域协调发展、与周边国家地区互联互通和新型城镇化、城市群建设,抓住国家重大政策机遇,谋划推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着力建设政务、旅游、农业、林业、教育、医疗等大数据中心,夯实“互联网+”基础。加大沿边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滇中引水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外送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宽带网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建、管、营、运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水平。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大力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领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推进城镇化建设新提升

    城镇化是提升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要遵循城镇发展规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云南特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加强“五个统筹”,尊重自然,传承历史文脉,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内涵、地域特征和民族风貌,更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镇。按照“做强滇中、搞活沿边、联动廊带”布局,推进昆明市与滇中新区融合发展,加快滇中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推动边境沿线和省际边界重要城镇建设,加强省内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做大做强大城市,做精做优中小城市,做特做靓小城镇,扎实提高城镇化水平。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旅游度假、专业服务、民族文化、生态园林、创新创业特色城镇。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加强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节约集约城镇建设用地,严格保护坝区耕地。

    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方向,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壮大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激发市场活力,防控金融风险,加快形成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的体制机制。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以更大力度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大力引进外资外企、民资民企,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园区经济,振兴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效能,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和创新投融资体制,形成多元化、市场化、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运营机制。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深化农业农村、财税金融、产权保护、民生保障、电力、水利、土地、矿产资源等重点领域改革。切实推动改革方案落实落地,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收获改革成果。

    打造科技创新新动能

    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创新驱动发展。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深入推进“科技入滇”,加强与国内外科技创新企业、园区和知名高校的合作,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和交流协作水平,增强创新动力、创新能力。促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建立协同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打通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通道,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政策,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施“云岭英才计划”,培育和弘扬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改革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最大限度用好现有人才,加快培养急需人才,积极引进高端人才。

    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

    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加快对外开放。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抓住国家战略实施契机,加快以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和人文交流为重点的辐射中心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着力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滇中新区、瑞丽、勐腊(磨憨)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发挥中国—南亚博览会暨昆交会、国际旅交会等平台作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加快发展外向型产业,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推动对外贸易转型升级。深化研究和完善对外开放政策体系,用好用活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完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机制,深入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大向国内外招商引资力度,把云南建设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之地、辐射之地。积极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加强与周边国家政府、民间、企业交流,努力寻求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加强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农业、旅游、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合作,多做睦邻安邻富邻的好事实事,形成云南全面开放新格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伶洁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