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区牢固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保护好传承人的观念,充分发挥全区多民族文化蕴藏丰富的非遗资源特点,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及发展要求,在完善制度、搭建平台、加大投入、营造环境上“出实招”,非遗人才培养迸发新的活力。
一是强化机制健全,促进形成长效机制。下发《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馆(所)管理办法》、《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以非遗展示馆、传习馆(所)、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认定、评审、管理为主要内容,以业务指导、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为支撑,形成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辖区非遗保护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二是强化平台搭建,促进非遗人才聚集。组织开展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馆(所)评选建设工作,经过公开申报、初审和专家评审委员会终审,挂牌建设“云南葫芦雕刻传习馆”、“祖氏滇绣传习馆”、“管氏针灸疗法传习馆”、“雨田陶艺传习馆”等4家非遗项目传习馆。2016年,我区有5位代表性传承人成功认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促进经费效益提升。投入专项资金给予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2000元传承补贴,对经授牌建设的非遗展示馆、传习馆(所)根据面积不同,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7万元的一次性补助。2016年,共发放非遗展示馆、传习馆(所)建设经费22万元,发放传承补贴5万元,涉及非遗传承人24名。投入10万元制作出版了《祖氏滇绣绣谱》。
四是强化典型引领,促进人才环境优化。开展“中国梦·2016传承者在行动”、“魅力碧鸡·和谐西山”、“三月三民族艺术节”等多个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开展集中传习活动10余次,受惠群众42000人次。“祖氏滇绣画”代表性传承人祖玉兰荣获“云岭首席技师”“昆明工匠”称号,其先进事迹在全市进行宣讲。组织葫芦雕绘、姚氏中医妇科疗法代表西山区参加昆明藤泽中日文化交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