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充分激发边境合作活力
话题
日前,《云南省边境经济合作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正式出台。业内人士认为,这是进一步加快我省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加强开放平台和载体建设的积极举措,是理顺边境经济合作区(边合区)开发、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促进边合区发展的又一重大利好。未来,边合区在行政管理、投资和经营、设立与升级等方面将更责权明晰、有的放矢。
巩固阵地对外开放中找差距
我省沿边开放型园区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瑞丽、畹町、河口成为国务院首批设立的国家级边合区。
2012年5月,我省先行先试,推动设立了麻栗坡(天保)、腾冲(猴桥)、孟连(勐阿)、泸水(片马)、耿马(孟定)和勐腊(磨憨)6个省级边合区,并由省财政一次性拨付省级边合区共6000万元启动建设经费。这是我国沿边省区建设边合区的开创性举措,全面拉开了全省边境一线多点开花的边合区建设大幕。
随后,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脱颖而出,于2013年9月,由国务院批准,成为又一个“国”字头的边合区。至此,我省形成了瑞丽、畹町、河口和临沧4个国家级边合区,麻栗坡(天保)、腾冲(猴桥)、孟连(勐阿)、泸水(片马)和勐腊(磨憨)5个省级边合区“4+5”的发展格局,云南也成为国家级边合区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边合区已成为我省沿边开放的前沿窗口、对外合作的重要载体和兴边富民的有效支撑,其在全省口岸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以2015年为例,全省边合区共完成进出口总额81.24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7.2%;边合区进出口货运量完成1108万吨,占全省口岸货运总量的60.5%;边合区出入境人员达2705万人次,占全省出入境总人次的77.4%;边合区交通运输工具684万辆,占全省口岸交通工具总量的82.3%,边合区已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阵地。
尽管立足自身区位、地理状况、资源禀赋、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等实际,各边合区实施差异化发展成效卓著,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然突出。以口岸为例,口岸是边合区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从相关经济指标来看,一、二类口岸经济指标差距明显:一类口岸进出口总额和货运总量分别占全省的70%和60%以上,二类口岸仅占到10%和7%左右;从业务发展看,各边合区目前主要还是依托口岸开展以出口为导向的货物贸易,业务模式单一,产业带动能力较弱。
此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滞后,转型升级慢、产业链不长、辐射带动作用有限,统筹规划不到位,科学性和前瞻性不足等,都影响了我省边合区的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