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在农村由来已久,自去年我省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以来,各地纷纷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整治。现状如何?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有的地方改变了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局面,有的地方依旧脏乱差。
2月15日,记者从杭瑞高速楚雄段钱粮桥到牟定县城(以下简称钱牟线),一路进村入户发现,连片的庄稼绿意盎然,农家小洋楼鳞次栉比,庭院干净整洁,房前屋后没有生产生活垃圾。
垃圾去了何处?
“在村外的公路边、河沟里。”家住楚雄市吕合镇白土村的何先生说。
在钱牟线,记者看见有一个约4平方米的垃圾集中堆放区,但诸如包装盒、塑料袋、地膜等大量生产生活垃圾堆积在区域外,形成了约宽2米、长6米的垃圾带。“这个季节还好些,在夏天就变得臭气熏天,蚊蝇成群。”何先生称,这些垃圾差不多半年才清理一次,在农忙时节,加上生产垃圾,更是堆积如山。村民们虽有怨言,却无能为力。一些当地村民说,垃圾太多了,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点火烧。据了解,焚烧成为村民处理垃圾的主要手段,而露天焚烧垃圾既没有对有毒有害垃圾进行分类,也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极易导致乡村大范围的空气污染。
一位在钱牟线跑客运的司机说,有的地方在公路两边建了一些垃圾池,由于无人管理或疏于管理,无法及时清运垃圾,造成公路两侧沿线垃圾遍地,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过于集中的垃圾还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污染。“公路边的村庄至少还有一个垃圾池,离公路越远的村子,问题越严重。”采访时,村民的一句感慨引起记者注意。这又是为何?
记者从钱牟线的一个岔口进入约5公里发现,村口路边的排水沟里倒满垃圾。“我们村的垃圾就没人管,开会的时候也没提出什么时候建垃圾池、排污管。”当地村民说,大家习惯性地把垃圾倒进排水沟里,等到雨季,雨水会把垃圾冲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雨水冲走的不仅是垃圾,还有污水。
在离钱牟线较远的九龙甸村,无论是新建房屋,还是老宅,家庭污水都统一排到房前屋后的水沟,然后流向田地间的沟渠里。一位村民说,以前种庄稼大多使用农家肥,人挑马驮,大家抢着要,现在村子里大部分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妇女,劳动力弱,搬不动农家肥,很多都改用化肥了,各种污水自然流进沟渠,雨季时,垃圾、污水一起冲到村外的河道里,最终流向紫甸河,而紫甸河是金沙江水系主要支流之一。
“农村生活好不好,看看垃圾就知晓。”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垃圾的“产量”逐渐增加,而“销路”却没有随之发生变化,缺乏管理,随意堆放,钱牟线上一处处成堆的垃圾,如绿色原野上的“牛皮癣”,成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面临的一大短板,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垃圾处理运行机制,探索农村环境卫生自身治理能力,从而逐步补齐短板。
牟定县共和镇金马社区下金马村,位于钱牟线相邻的元双线(元谋至双柏)上,与其他公路两侧垃圾成堆的村落不一样,垃圾房外非常干净,村里也看不见污水。据了解,通过整合农村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两个项目,村里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砖混结构的垃圾房、密闭的排污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经村民小组会议明确公益设施所有权,落实养护责任。
“我们有免费和付费两种垃圾管理方式。”金马社区张美仙说,有的村每5户自愿组成一个小组进行养护,这种是不付费的,有的村小组集体出钱,按每年1000元的价格承包出去,但不管哪种方式,都有效避免了重建设、轻管理,重使用、轻养护的问题,提高了村民筹资筹劳的积极性。
农村垃圾该去哪里?记者沿线采访中发现,农村环境问题仍不容乐观,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幸福家园,只要坚持问题导向,主攻薄弱环节,有制度、有资金、有管理,最大限度发动、依靠群众,解决农村垃圾、污水问题并不难。
记者 张帆 (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高佛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