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社工进社区 服务更精细
核心阅读
社区老人多,需要上门服务;流动人口多,安全教育缺乏;打工子弟多,渴望课外活动……一件件具体的小事,就是老百姓的需求。
这些事,政府想管,但太小太细,管不过来;居委会想管,但人手不够,力不从心。云南做出探索,以社区为服务平台、以社会组织为服务载体、以专业社会工作为服务手段,通过社会组织进驻社区,提供更加专业、定制化的服务,也激发了老百姓参与进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要给他们点个赞!”说起社区里春熙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的小姑娘和小伙子们,昆明西山区复兴社区的88岁老人邓梅芳竖起了大拇指,“原来的居委会人太少,这些年轻人来了之后经常上门来看我,外出打车都是他们陪着我,一些时髦的语言也是他们教给我的。”
老旧社区来了一群年轻人,这样的变化来自于近年来云南探索的“三社联动”治理模式。
云南以社区为服务平台、以社会组织为服务载体、以专业社会工作为服务手段,通过信息共享、场地提供、活动支持、资源引荐、职责明确等多种方式,形成了开放的社区空间,激发了社区活力。
目前,云南持证社工中有2/3以上在社区,已开发基层社工岗位6000多个,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民办社工机构达190余家。社区与社会组织、社工的碰撞,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又面临着什么样的短板和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
社会组织与居委会互补,提供个性化服务
“老城区、老旧居民区、老年人较多地区”——复兴社区是昆明典型的“三老”社区,社区里的服务对象多,需求多元,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和社区服务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015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复兴社区引入了专业的社会组织春熙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成立社会工作站。工作站一成立,就接手了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
社区对可转移的公共服务职能和服务事项进行清理,制定出委托转移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将社区志愿者发动、老年人服务、婚姻家庭辅导等一些社区无法做深做细的工作交由社会工作站开展。每一项服务,都有详细的服务指标和服务进度,比如在老年人服务指标方面,主要包括日常探访、外出陪伴、文体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服务,赢得了社区老人们的点赞。
除了提供细致服务,针对不同需求,社会服务组织还可以提供定制、特色服务。
针对以流动人口为主、社区情况非常复杂的五华区王家桥社区,政府引进了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搭建儿童之家、反家暴社会工作站、农民工维权站等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困境人群提供了专业服务。“这个社区的流动人口多,贫困人口数量巨大,治理的难度很大,我们的服务主要是面向老人、妇女、儿童、农民工等重点群体,通过服务的注入协助社区进行管理。”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负责人兰树记说。
“社区居委会有场地、有群众基础,也能调动一定的辖区资源,但是提供的服务以公共服务为主,缺乏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社会组织在整合社区和社会资源上有优势,也有很多专业的工作方法,但却缺乏场地,群众信任度也不够。”昆明五华区社区建设办公室主任杨艳萍说,“社区与社会组织的‘联姻’,可以形成优势互补,透过专业社会工作力量,有效弥补居委会在专业服务方面的短板,全方位多层次回应社区群众的需求。”
目前,昆明市西山区建立了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和社会工作人才服务中心,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孵化了25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担了城市社区大量的社会服务,弥补了基层社会治理力量的不足,形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合力。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