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第八届理事会在昆举行
开展农业交流 促进区域发展
记者从昨日在昆明召开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第八届理事会上获悉,借助合作组等平台,云南省农科院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陆稻、大豆、稻飞虱等合作研究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自2008年成立以来,先后组成了陆稻、大豆、甘蔗、马铃薯、植保和农经6个工作组,6国农业科技部门间开展了多双边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在品种选育、稻飞虱流行病害传播防控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600余人次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农业科学家互访、参加培训、研讨会;共同交换和筛选试验相关作物栽培品种约350份,初步选育出适宜各国品种34份,其中1个甘蔗品种、2个陆稻、2个大豆品种有望在缅甸、越南、柬埔寨通过审定或大面积推广;特别是稻飞虱合作研究成效明显,大湄公河次区域稻飞虱合作防控得到泰国政府、中国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专项支持。
以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为基础,云南省农科院先后牵头成立了云南农业走出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南亚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一系列合作机制与平台,先后获批建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国际农业研究所、加挂“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联合研究中心”牌子。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云南省农科院将更加充分地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促进国际科技人员交流与联合创新,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记者 陈云芬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