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搬新居、学种粮、搞产业,云南深度贫困地区的拉祜族群众——
一步接一步 走稳脱贫路(纵横对比看民生·脱贫④)
核心阅读
云南绿春县的拉祜族直接从原始社会迈入现代社会,他们的聚居区属于深度贫困地区。当地政府通过易地搬迁、教授耕种、发展教育等方式,从物质到思想,引导拉祜族群众逐渐摆脱贫困。
中越边境沿线,山高林密路远。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境内,拉祜族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走出密林。作为从原始社会直接迈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发展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凡:更习惯山林生活的拉祜族,如何脱贫直接迈入现代社会?记者近期在云南省绿春县探访拉祜人的脱贫之路。
搬新居
“再也不用担心大风吹走房顶了”
除了本地媒体,很少有记者踏足红河州绿春县——至今未通高速公路,从州府蒙自到绿春县城要近4个小时。而记者探访的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村委会拉祜寨地处中越边境,距离县城还要两个多小时。
平河镇的拉祜人,当地人称其为“苦聪人”。新中国成立以前,“苦聪人”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丛林生活,后来政府工作队屡次进山搜寻,才渐渐搬出山林,大多数人逐渐定居在拉祜寨周边。
拉祜寨有33户167人,全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部分住在简易棚,有些群众甚至还不会说汉话,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人均存粮不足100公斤,是全县最典型的“民族直过区”特困村,也是云南的深度贫困地区。
“小时候常常外出打猎,晚上就睡在树干上;后来搬出大山,才真的算是有了房。”平河镇大头村拉祜寨村小组长王先山说。
“要干,就从最难的干起。”为啃下这块“硬骨头”,绿春县县委书记李国民挂联拉祜寨,以易地搬迁、安居工程为抓手,2016年统规统建20户,改造提升13户,实现了人畜分离、厨卫入户。
走进拉祜寨,坐落在山头的两层抗震安居房显得挺气派。房子由政府出资建设,连床都是政府出钱购买。
即便买了床,起初不少拉祜人却没睡在床上。“有的睡在火堆旁,有的干脆睡在床底下。”王先山告诉记者,习惯了野外生活的拉祜人虽然搬了新家,最初原有习惯却并未改变。“睡了大半辈子,想改哪那么容易?”
不过,搬家那天全村人挺积极。“冬天冷,新房子好歹能遮风挡雨。”王先山解释。
寨子里的拉祜人搬家简单,半个小时内全部搞定。“说家徒四壁都过了,那会儿是家无四壁。”王先山告诉记者,搬家前,绝大多数拉祜人家里最值钱的家当就是屋子中间做饭的那口铁锅,“全部家当不超过百元。”
让王先山最高兴的是,“住了新房,再也不用担心大风吹走房顶了。”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