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校舍盖起来 师资强起来(纵横对比看民生·教育②)
核心阅读
近年来,云南省着力夯实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累计投入250多亿元,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5年来,新建校舍逾1000万平方米;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助力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就学;对贫困地区教师加大补助力度,招聘特岗教师,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2014年鲁甸地震当晚,首批抵达的记者大多在当地学校住了一晚。大震不倒,鲁甸校舍经受住了这个考验。
在云南乡村,最漂亮壮观的楼,十有八九是教学楼。5年来,云南省通过优化整合资金,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重点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通过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云南基础教育持续发展,投入更多了,基础更牢了。
添硬件:
投入250多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校舍增加千万平方米
桃树、李树上挂满沉甸甸的果实,校舍整洁明亮,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在蓝天白云下回荡。走进云南禄劝县翠华镇大松园小学,“花园式”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
谈到过去5年学校的变化,大松园小学校长邵国义说:“国家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后,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现在的大松园小学,图书室、实验室、绘画室等一应俱全。”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云南加快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五大工程”之首。截至2016年底,云南省累计投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简称“全面改薄”)资金250多亿元,校舍建设开工面积1281万多平方米,完成设施设备购置37.82亿元,分别占五年规划的73.66%、93.11%、72.14%和63.9%。
随着“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云南义务教育薄弱地区的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村学校教学、生活用房面积逐渐达标。与2011年相比,云南全省校舍建筑(竣工)面积增加1056万多平方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体育器械、音乐器械、美术器械、实验仪器等达标学校的比例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生活所需的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基本得到满足。
云南怒江州独龙江乡马库小学校长张学芬,最近很高兴,因为孩子们能用上最新的电子白板了:“我们小学在最边远的地区,过去交通闭塞,很多人甚至没有走出过大山。现在通过网络,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全国、全省最优秀老师的上课视频,直接使用他们的上课课件。”
为了有效补上云南山区教育资源匮乏的短板,云南加速推进中小学校信息化发展。近5年来,通过“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信息化设备投入超过15亿元,70%的义务教育学校接入互联网,建成多媒体教室10.8万间,覆盖65%的教室。全省教学点实现数字教学设备全覆盖,60%的中小学教室建立了网络学习空间。
责任编辑: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