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先锋网讯(记者 高佛雁)10月31日,记者从“云南省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沿边三年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获悉,通过第一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沿边地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1.2%下降到2017年1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达14.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了“治国必治边”的重大战略论述,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治边方略,为边疆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云南省边境线长4060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5,沿边是我省的一大省情。为加快我省沿边地区发展,省委、省政府结合边疆、民族、山区、贫困的基本省情,统筹考虑“富民、兴边、强省、睦邻”,决定从2015年起,在实施好我省兴边富民工程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第一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期限为2015-2017年,第二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期限为2018-2020年。
第一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3.9%
2015年7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实施第一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主要以沿边110个乡镇中抵边的373个行政村为范围,兼顾19个边境农场,省级部门计划投入资金65.6亿元,实施抗震安居、产业培育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村寨环境整治、劳动者素质提高等6项工程31个子工程项目建设,着力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实现沿边行政村“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五通”即: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电话互联网。“八有”即:有合格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有合格卫生室和村医、有宜居生活环境、有抗震安居房、有高稳产农田地、有经济作物、有商品畜、有劳动技能。“三达到”即: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一个较低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所在县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或超过所在县市平均水平)。
通过第一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沿边地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1.2%下降到2017年1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达14.6%,群众增收致富、自我发展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第二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将投入总建设资金126.1亿元
在第一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第二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9月14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第二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
第二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与精准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美丽云南建设、稳边固边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沿边地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在25个边境县(市)的110个沿边乡镇878个行政村和19个沿边农场(覆盖9424个自然村,59.4万户、235.6万人)的范围内,明确城镇建设、村寨建设两类目标。以距国境线3公里以内的21个乡镇政府所在地(非县政府所在地)、9个抵边口岸城镇(除非国境线、县乡政府所在地、与抵边乡镇重合的口岸外)和18个常住居民3000人以上或600户以上的抵边小集镇为重点,巩固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产业等;对373个抵边行政村(社区)、19个边境农场进行巩固提升,对505个非抵边行政村(社区)按“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进行建设。重点实施六大任务38项重点工程,计划总投入建设资金126.1亿元,比上一轮投入任务65.6亿元增加60.5亿元,增加近一倍。
责任编辑:王璐